一场振兴县中教育座谈会上的热词:师生流失、财政之困与未来出路
田进 “县中(县域普通高中)不仅留不住优秀教师,还招不到优质人才。985、211、双一流大学的高端人才不愿意到经济落后、待遇较低的小县城教学,县中招录到的教师良莠不齐。”
谈及县中教育的酸甜苦辣,山东招远市第二中学校长孟祥胜深有体会。37年教学生涯,孟祥胜在农村高中度过了其中的34年,现在任职的招远市第二中学也是招远市最偏僻的一所高中。“学校学生难招、老师不愿来。可以说,招远二中一直在困难中前行。”
一组数据彰显着招远二中师资结构失衡的现状——学校现有教师343人,其中45岁以上教师占比52%,35岁以下教师占比17%,出现严重“青黄不接”的现象。骨干教师的不足也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导致部分优质生源流失。
在2月25日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等联合举办的振兴县中座谈会上,孟祥胜所经历的困境并非参会校长个例。
一直以来,部分县中存在政策难以覆盖或触达的现象,但县中教育又占据着高中教育的半壁江山。2020年,全国普通高中1.42万所,其中县镇高中6044所,农村高中777所,两者占全国普通高中学校总数的47.92%。
为振兴县中教育,2021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县域高中建设”;11月,国务院批复《“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要求“研究制定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计划,全面加强县中建设”;12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座谈会上,在校长的故事、专家的调研和政策层的决策中,师生流失、财政之困与未来出路成为了其中的热词。
优秀师资留不住
在广西鹿寨县鹿寨中学,校长蓝树民近些年能招到学历最高的教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学校一本线上线人数首次突破100人,2021年突破200人,而学校每年的毕业生约800人。
蓝树民对表示:“在我们学校,拥有五年教龄的老师每个月到手工资1460块。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让老师有归属感、愿意待下去一起奋斗是很难的。很多时候我们只能从大专院校招收师范类学生,唯一一位广西师范大学毕业的老师一来就能教重点班,因为没有更好的师资了。幸好我们有很成功的教师培养机制,我们拥有自己的文化自信。”
教师工资低也是很多偏远地区县中一个不争的事实。孟祥胜介绍,比下,县中教师没有乡村补贴,不如乡村教师待遇高;比上,县域财政收入少,县中教师不如地市级以上教师工资高,待遇远低于市直学校。
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支出4305.2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包括教育基础薄弱县高中建设项目15.2亿元和普通高中改造计划59.2亿元,合计74.4亿元,只占全国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1.73%。
工资低的直接结果便是优秀教师的流失。
“发达地区学校可以允诺优厚工资待遇,甚至不要任何人事关系,只要一纸辞职报告的挖人政策,就能使得县中的优秀教师不断流失。而且这种流失往往是净流失,因为一旦优质教师的流失渐成风潮,引进优秀人才就更无可能”,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校长吕建表示。
情况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变。《“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普通高中教育投入力度,并向县中倾斜。各省(区、市)要科学核定普通高中办学成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完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学费标准定期动态调整机制,适时提高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水平,省、市两级要加大对欠发达县区经费投入,确保县中生均公用经费足额拨付到校等。
孟祥胜表示,要想从“县中塌陷”的困境中走出来,根本任务是要改善和提高县中教师的待遇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优秀教师留的住、高端人才引的进来,教育质量也就随之提升,县中的优质生源也就能回来,最终孕育形成县中教育的优质生态。
以烟台招远县域为例,为提高教师待遇,当地实施班主任绩效工资动态增量机制,将县中班主任费普遍提至每人每月600元;实施一次性核增工资,使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提高县中中高级教师评审数量,逐步解决评职称难的问题。
在工资不高的另一面,县城的吸引力也在下降。
烟台市教育局副局长王璇表示,从全国范围来看,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对优秀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具有明显的优势;就区域而言,优秀大学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在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更胜一筹的市区而非相对较弱的县域。同理,优秀师范大学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市区内高中而非县中。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决定着县中发展的高度和厚度,近年来县中对优秀人才吸引力的下降是不争的实施,形势令人担忧。
王璇建议,各地要结合县中发展需要,充分考虑教师激励需求,资金保障等因素,在核定绩效工作总量时予以适当倾斜。建立并完善县中优秀教师津贴机制,提高县中优秀教师待遇。充分发挥县域优势,切实帮助县中教师解决生活问题和实际困难,让教师安心、全心投入工作。
优质生源流失
生源逃离往往又与师资流失相伴而生。
吕建介绍,近些年,部分地区的超级中学、民办学校、省市级中学跨地、市、县区争抢生源,“掐尖”招生的行为愈演愈烈。县中优质生源逐渐流失,很难出现家长普遍认可的,以高考成绩为主要依据的办学业绩。办学业绩的下滑又会加剧家长、学生的恐慌和不信任,当跨区域招生存在时,家长往往“用脚投票”,即便限制跨区域招生,部分家庭还会举家“逃离”。
烟台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旋也指出,县中衰落的直接原因,就是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生源流失,尤其是优秀生源的流失。
为规范招生秩序,王璇建议,需要严格执行公办民办普通高中同步招生和属地招生政策。如烟台市严禁公办高中跨县域招生,逐年规范民办高中“掐尖”招生等行为。其次鼓励县域教育行政部门因地制宜开展中考招生改革试点工作,支持学校创新中考招生方式。最后要消除大班额和有效控制大规模学校。
吕建以南通市为例介绍,“南通的七个市县区没有一所县中塌陷,是因为南通一直严格禁止跨县(区)招生,不会出现一所名校扫荡优生、其他学校泯然众人的局面,教育的均衡化发展造就了南通地区整体教育水平的持续高位走强,所有高中各居其位、各负其责,形成了分类发展、多元共生的良好生态。”
各地也已在行动。《“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要求加强普通高中招生管理。到2025年,公民办普通高中招生全面规范,县中生源流失现象得到根本扭转。此前,河北省教育厅便提出最迟从2024年开始,民办普通高中只允许在审批地招生。湖南省、浙江省、江苏省等省份也已明令禁止跨区域招生。
县中“一校独大”的局面则还等待着进一步解决。因多种历史原因,一些县域形成“一校独大”、其他学校层次分明的办学格局。这样的办学格局也导致优质生源流向重点高中,其他普通高中难以留住优质生源。
教育部基教司高中处处长波在座谈会上表示,全国约7000多所县域普通高中,约7成分布在中西部。近些年县域普通高中布局有一种合并的倾向,即一个县集中打造一所大规模、高质量的高中,但这不利于整个县的教育生态。县域高中应从分层发展转向分类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要多样化、特色化办学,这才是县域普通高中的良性办学生态。
地方财政之困
在县中优质生源、优秀教师不断向大中城市流动背后,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据教育部统计,从2010年到2020年,全国城市普通高中从5494所增加到7414所,县镇普通高中从7136所减少到6044所,乡村普通高中从1428所减少到777所。
国家特约教育督导员、柳州市教育局原局长撒忠民表示,振兴县中教育对于市县级政府两级政府,尤其是人力、财力和物力捉襟见肘的中西部地区县级政府来说,无疑是一次艰巨的任务和巨大的挑战。
在广西等地走访调研中,撒忠民发现一些经济落后的市县因县级财政收入低,面临教师绩效、偏远地区教师补贴发不出,差旅费可能积攒一年仍没办法报销。在地方政府保民生都艰难的情况下,教育经费更是捉襟见肘。
王璇在工作中发现,“部分县级财政能力较弱,对县中投入不足,导致教学设施、师资保障存在缺口,整体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县中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出现部分教师流失现象。莱阳市、栖霞市这种情况比较明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县域经济似乎成为振兴县中教育的根本途径。
王璇表示,教育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制约,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县中式微甚至塌陷的根本原因。因此,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缩小县域与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才能为县中振兴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
在上海市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所长杜晓利看来,县中发展面临优质师生流失、教育投入不足等重重困境,表明上看是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程导致的人口流出等因素影响。究其根本,地方政府履职不到位、保障不到位才是主要原因。目前来看,地方政府加强统筹、形成合力是振兴县中的关键。如各有关部门要把县中发展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
波表示,新型城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全球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约75%,中国现在是64%。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交通的便利等必然导致人口包括学校向城镇走,这是大的趋势,对农村教育不可避免造成挤压。但我们需要看到,县域普通高中发展面临困境并不是一个整体现象。下一步教育部的工作重点也将从县中教育的公平和质量两方面出发——公平方面,将强化源头治理以及“强筋健骨”,实现师生稳定、民办公办学校协调发展等;质量方面,如实施教育基础薄弱县的普通高中建设项目以及持续推教育教学改革等。
,雷小二倒酒,大女当嫁主题曲,糯米网团购网 http://www.cityruyi.com/lm-2/lm-1/22872.html- 标签:,家里饲养的大鹅它们的祖先是,气缸压力,洛克王国松土艾斯
- 编辑:唐志刚
- 相关文章
-
一场振兴县中教育座谈会上的热词:师生流失、财政之困与未来出路
田进 “县中(县域普通高中)不仅留不住优秀教师,还招不到优质人才。985、211、双一流大学的高端人才不愿意到经济落后、待…
-
阅读茨威格:来自昨日世界的回声
斯蒂芬·茨威格 图片源于网络 柳红/文 1952年,德国作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在纪念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
- 经观头条 | 俄乌战火冲击波
- 【金融头条】信托变身“开发商”
- 佳兆业项目一线吹响复工复产号角:全力保交付、保品质
- 油气QDII基金“咸鱼翻身”:有人持有两年终回本 有人收益近翻倍
- 俄乌冲突搅动全球半导体:短期影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