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息差下行压力仍较大 商业银行如何应对?
老盈盈 商业银行2021年业绩陆续公布中。从已公布的财报来看,无论是国有大行还是股份行,净息差均出现了一定的下滑。
多位银行高管在2021年业绩发布会上判断,2022年,银行息差下行的压力仍比较大,净息差水平预计还会有一些下行趋势,这是所有银行都面临的问题。
对于今年可能的行业压力,从各家商业银行年度业绩发布会上的信息综合来看,其主要的应对措施包括:在资产端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提高零售贷款的占比;在负债端通过经营客群聚焦核心存款,获取更多低成本结算资金,以降低成本;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银行提出“财富管理转型”的口号,争取扩大净息差、加大中间业务收入也成为银行创收的重要手段。
资产端调结构提高零售贷款占比
2021年,无论是国有大行还是股份行,净息差均出现了一定的下滑。
首先来看大行:邮储银行(601658.SH)净息差2.36%,同比下降6个基点;建设银行(601939.SH)净息差也同比减少了6个基点,为2.13%;农业银行净息差为2.12%,较上年同期下降8个基点;工商银行(601398.SH)净息差为2.11%,同比减少4个基点;中国银行(601988.SH)净息差下降10个基点,达1.75%;交通银行(601328.SH)净息差则微降1个基点,达1.56%。
而在股份行中:平安银行(00000.SZ)净息差2.79%,同比下降9个基点;招商银行(600036.SH)净息差2.48%,同比下降了1个基点;民生银行(600016.SH)净息差1.91%,较上年同期下降23个基点;兴业银行(601166.SH)净息差2.29%,同比下降了7个基点;光大银行(601818.SH)净息差2.16%,同比下降了13个基点;中信银行(601998.SH)净息差同比下降了21个基点,为2.05%。
多位银行高管在2021年业绩发布会上判断,2022年,银行息差下行的压力仍比较大,净息差水平预计还会有一些下行趋势,这是所有银行都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监管层引导银行持续加大减费让利的力度,助推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从2021年底到今年年初,人民银行下调两次 LPR 利率,银行的贷款利率呈现出下行的态势,对银行的净息差管理带来一定压力。
对于如何提高资产端的定价水平,银行普遍的应对方法除了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外,还有提高零售贷款的占比。据兴业银行计划财务部总经理赖富荣透露,传统的零售贷款收益水平比对公贷款高了差不多有70个基点,一些零售做的比较好的银行可能还不止70个基点。
又如光大银行,该行行长付万军表示,在资产端,一方面该行会加大对经济重点领域的支持和投放,对公是光大银行的“压舱石”;另一方面,去年以来,包括今年信贷资源配置当中,光大银行都坚定地要提高零售信贷在整个信贷结构中的占比。光大银行的零售信贷按照目前来讲,信贷利差比银行通常的利差要高,所以在资产结构的摆布当中,一方面是稳住对公信贷的基本盘,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大零售信贷在银行信贷业务中的占比。
中信银行副行长王康表示,该行总信贷投放更多将向零售端倾斜,信贷结构从机构大客户转向中小户的调整,因为中小户信贷的收益率,包括资本成本的控制,对盈利贡献更大。今年当前的信贷需求并不是很旺盛,有信心随着各种经济政策的持续落地,到下半年新的需求一定能够起来。
邮储银行董事长张金良则分析称,从资产端来看,对邮储银行而言,息差有几个有利因素。一是存贷比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测算,存贷比每提升1个百分点,邮储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将会提高1.5基点。前几年我们每年的存贷比都会提升2-3个百分点,估计今年也会提升2个百分点以上。”他说。
二是结构优势将进一步强化。据测算,实体贷款收益率比非实体贷款收益率高出200基点以上,在信贷资产当中,零售信贷的RAROC(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水平又高于公司贷款,所以近年来,邮储银行在资产配置上一直坚持优先实体、优先零售的策略。
三是非信贷资产仍有很大主动作为空间。邮储银行有5万亿元资产配置在金融市场上,优化空间很大。
聚焦核心负债降成本
据了解,负债端从存款增长来讲,各家银行对存款的竞争更加激烈,存款的成本有所上升,也会对银行息差产生巨大的挤压。另一方面,从政策层面来讲,货币当局有这样一个导向趋势,那就是央行的货币政策部门在积极地引导各个商业银行负债率的下行。
负债端方面,各家银行的策略主要还是通过经营客群聚焦核心存款,获取更多低成本结算资金,降低负债端成本。
例如招行,该行副行长王良表示要继续抓住核心存款增长,管控好存款的成本,通过创新结算产品、扩大招行的客群,为客户提供更好的结算服务,引导客户资金到招行,带来更多的流量沉淀。
“抓存款的功夫不在存款本身。我们是通过我们的服务、数字化转型、结算产品的创新赢得了广大客户,把招行作为主结算行、主财富管理行,所以我们才能沉淀大量低成本的结算性资金,我们今年还会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措施,保持我们的负债业务优势。”王良说。
光大银行在负债业务上面,正在实现新的路径。据该行行长付万军介绍,一方面通过做大FPA(客户融资总量)的流量沉淀更多的资金,另外一方面通过供应链、现金管理、贸金等交易银行业务,更多地提高银行和中小企业的黏性,来获取更多的结算资金,这些资金都是低成本资金。这样有利于降低银行在整个负债端的成本,来巩固和支撑银行的息差。
邮储银行董事长张金良则在业绩会上透露,今年邮储银行在负债端会有几个方面的动作:一是今年将推进以价值存款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引导分行大力发展低成本的价值存款;二是去年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改革红利将会在今年集中兑现,邮储银行的负债当中有95%以上是存款,受益面比较广泛;三是邮储银行今年有较大规模的高息存款到期。比如3年期以上高息存款到期5000多亿元。
“这些存款的利率水平较高,在3.8%以上,随着今年到期重新定价,利率会下来。另外我们做了详细预案,希望通过基金、理财来承接这些高息存款。”张金良称。
“这几年我们聚焦核心负债,降低了很多我们高成本的存款,比如说结构性存款的下降,我们存款的成本近两年是连续下降。此外要做好中长期存款的管理,因为今年我们会有一些协议存款,还有大额存单到期,那么到期的置换管理工作就非常重要,所以这部分存款的重定价和重新安排,也是今年我们是否能够推动负债成本下降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民生银行副行长李彬称,在负债端上,民生银行还将灵活安排市场化的资金来源,合理安排同业负债和发行债券等资金的规模和期限,进一步推动降低负债的成本。
如何应对市场波动对中收的影响
很多银行都在做财富管理转型,加大中间收入,试图通过这方面收入的高速增长,进一步优化银行的收入结构。开年以来,资本市场遇到巨大的波动,对于整个基金业的代理销售和发行遇到很大的困难,这就给基金代销收入和非息收入的增长,带来一定的下行压力。
多位银行高管认为,国务院金融稳定委员会会议的召开,坚定了市场的信心,资本市场及时作出了反应;最高决策层亦再次提出稳定市场预期,保持资本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在经济基本面向好的大背景下,随着一系列政策的措施发力,相信股债市场同步下跌的市场悲观情绪将逐步释放,资本市场下行的趋势应该是暂时的。
交通银行副行长周万阜表示,近期资本市场大幅波动,权益类的基金净值回撤都比较明显,固收类或者固收+类基金的销售有所上升。交行顺应市场的趋势,优化了产品的策略和结构。目前两个月,交行的保险产品销售和理财产品保有规模的增幅,在国有大行中处于领先位置。
而对招商银行而言,今年将继续加强财富管理产品的销售,不仅仅是基金,还包括保险、理财等各方面产品的配置力度,在保险的配置上还会保持相对比较高的增速。
招商银行副行长汪建中表示,去年代理保险收入增长达到 42.80%,今年开年整体成效也是不错的。基金方面,会对客户进行分类施策,提升总行及分行的中台能力,以及线上的运营能力;结合银行客户对于低风险资产配置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固收类、债券类资产产品的供给,满足银行客户低风险偏好的需求;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要加强投研能力的建设,在配置权益类资产的产品期限管理方面适当延长封闭期,通过封闭期的延长给客户获得长期限的超额投资收益。
兴业银行计划财务部总经理赖富荣则表示,“从前两个月情况来看,我们在债券市场的投资还取得了一定的收益,相关收入总体来看保持比较好的增长;同时在信用卡等结算类的收入方面,我们也有稳步的提升。所以综合来看,一季度我们行中间收入仍然能够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后续的增长我们预计也能够有平稳的提升。”
他同时称,接下来兴业银行将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整合债券发行、银行贷款并购、权益投资等方面的优势业务资源,持续提升和优化整个企业综合服务的能力;并进一步发挥集团在金融市场业务和债券做市交易方面的优势,保持利率在利率衍生品和汇率衍生品等方面的优势地位。推动整个债券业务的快速增长,从而提升中间业务收入的水平。
,欧洲华人网,雷霆vs掘金全场录像,河南坠子书 http://www.cityruyi.com/lm-2/lm-1/2371.html- 标签:,科勒卫浴官网,陈怡蓉个人资料,拾忆 歌词
- 编辑:唐志刚
- 相关文章
-
净息差下行压力仍较大 商业银行如何应对?
老盈盈 商业银行2021年业绩陆续公布中。从已公布的财报来看,无论是国有大行还是股份行,净息差均出现了一定的下滑。 多…
-
中手游2021年增收不增利 计划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收入
4月1日上午,中手游(0302.HK)线上举办了2021年年度业绩发布会,公司高管出席介绍业绩情况并回答投资者提问。 中手游未经审…
- 疫情下的长三角公路货运:停摆、缺货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 特斯拉、上汽大众、安波福等工厂停产,疫情冲击在沪汽车产业
- 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文旅急先锋”华侨城的守业之道
- 上海昨夜的“春晚”:云甩菜、云蹦迪
- 新网银行2021年财报出炉 数字普惠金融布局成效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