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国碳市场交易满月丨控排企业“严重惜售” ,成交活跃大约在冬季
近日有关于再现凶榜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再现凶榜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再现凶榜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再现凶榜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以上就是关于再现凶榜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编者按: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迄今已满月。截至8月13日,全国碳市场收盘价54元/吨,较首日开盘价上涨12.5%;交易量持续萎缩,累计成交量651.88万吨,成交额3.29亿元。
作为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全国碳市场未来如何提升交投活跃度,让其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话题。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和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并广泛采访一线控排企业和市场人士,廓清全国碳市场未来走向。
“交易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全国碳市场开市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与其同事仍然很忙,接受证券时报记者的专访时间约在了下午5点后,“接下来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企业做好碳市场能力建设培训,精细化服务,推动控排企业尽快入市并提高交易频次。”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张淑贤 / 摄
交易量持续萎缩,交易价格较为坚挺,是全国碳市场开市一个月以来的两大特征。由于价格坚挺导致控排企业惜售的情况,加上企业履约期仍然未到,当前碳市场活跃度普遍不高。
赖晓明透露,推动控排企业尽快交易、纳入更多高排放行业、加快机构投资者入市等措施都在积极推进中,“争取到年底,全国碳市场达到初步活跃状态”。
控排企业观望气氛浓厚
交易量持续萎缩,是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的主要特征之一。记者查阅发现,首日成交410万吨后持续走低,最低至6001吨。
“集团已参与了多笔交易,原因在于数据测算比较完整,内部评估碳配额盈缺情况比较准确。”一家大型央企碳资产管理公司(代理集团旗下所有控排企业在全国碳市场交易)相关负责人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多数控排企业不具备这样的能力,部分反应慢的企业,可能还在开户。”
这样的说法也得到赖晓明的证实。他告诉记者,目前2162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约80%的企业已开户,“企业需要开立交易账户、登记账户和资金账户,企业内部流程较长,部分企业目前正在开户中。”
已完成开户的控排企业,参与交易的也并不多。“相当一部分企业,此前没有参加过地方试点,初次接触碳市场,对碳资产管理的认识不足,碳资产管理的流程还不完备,入市交易相对谨慎。”赖晓明说。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碳市场交易量较低应是市场还在观望,国家发放的免费碳配额是否够用,控排企业对自身需求还不是很明确。
“部分交易可能只是试水,目的在于熟悉交易规则等。”李志青举例称,极个别交易触及涨停价,但量较少,由于市场不活跃,可能是企业为了熟悉交易规则进行的试点。
业内普遍预计,履约期前,全国碳市场交易有望有所活跃。根据时间安排,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今年9月30日进行配额核定,12月31日进行清缴履约。
李志青预计,清缴前一两个月的交易比较频繁,在知道配额是缺口还是盈余时,碳市场的交易会更加活跃。上述大型央企碳资产管理公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碳排放权配额仅是预分配,9月30日核定后,交易可能更活跃些。
“一般情况下,当企业知道自己需要履约的配额数量时,就会进行‘买’还是‘卖’的操作。”赖晓明说,根据试点情况,也是履约前两三个月交易比较集中。
上海电力日前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所属发电企业已完成全国碳交易系统注册登记,具备碳交易资格,后续将根据需要适时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价格呈上涨趋势
“如果允许个人投资者参与,我一定会投资全国碳市场,中长期看,目前肯定处于低位,未来不止这个价。”谈及全国碳市场价格,李志青说。
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相比交易量的持续萎缩,价格较为坚挺,一个月以来的最低价即是首日开盘价48元/吨,期间最高至61.07元/吨,目前维持在50元/吨至60元/吨之间。
在赖晓明看来,价格仍在合理范围内波动,“价格目前是由配额供需决定的,长期受国家政策、产业情况和配额分配等因素影响。”
“从整体趋势来看,目前全国碳市场价格仍处于低位。”李志青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预计10月后全国碳市场交易会越来越活跃,价格也会走高。
上述大型央企碳资产管理公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全国碳市场目前价格处于合理区间,“未来,全国碳市场价格仍将呈现上涨趋势,全国碳排放权配额产品有较高的上涨空间。”
据透露,控排企业存在“严重惜售”情况,“看到价格有时触及涨停价,且具有涨价预期时,控排企业肯定不愿意卖,选择等待。”
李志青分析,全国碳市场价格最终将回归碳减排成本,总体测算下来,50元/吨的价格远低于碳减排成本,“如果未来我国征收碳税,碳税可为全国碳市场确定基准价。”
在李志青看来,未来,全国碳市场将逐步成熟,不排除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测度或晴雨表。
加紧推进行业扩容和机构投资者入市
“价格在合理范围内波动,交易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赖晓明这样评价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的运行情况。
同时,行业扩容、机构投资者入市等工作也在加紧推进中。其中,行业扩容方面,生态环境部已委托有关行业协会研究提出符合全国碳市场要求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议。赖晓明透露,明年有可能有新行业进入。
机构投资者入市方面,“希望早于明年引入合格机构投资者”,这是赖晓明期待的时间表。
“机构投资者被允许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后,买卖配额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减排,而是为了投资,尤其远期产品推出后,交易行为模式更多样,届时全国碳市场会更加活跃。”李志青说。
随着更多控排企业进场交易,再加上机构投资者被允许入市交易,全国碳市场有望达到初步活跃的状态。
在赖晓明看来,按照试点市场的情况,年交易量占配额发放总量的5%左右,以此计算,初步活跃状态下,全国碳市场年交易量可能达到2亿至3亿吨。
李志青分析,全国碳市场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流动性不足,未来应在让全国碳市场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上下功夫,定价合理,反映真实供需关系,让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目前,全国碳市场仅是现货交易,受限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价格发现功能很难实现。未来,随着远期、期货等衍生品的推出,再加上披露机制和交易规则的完善,全国碳市场的有效性将进一步提升。
“当然,全国碳市场既要防止流动性不足,又要防止流动性过剩,金融属性也不宜过大,只是现在还没到考虑金融属性过大之时。”李志青说。
上海环交所董事长赖晓明独家回应热点话题:
希望机构投资者入市时间早于明年
行业何时迎来扩容、机构投资者何时入市、全国碳市场交易机构设立进展如何……在全国碳市场开市满月之际,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接受证券时报记者独家专访,回应了一系列热点话题。
证券时报记者:您如何评价全国碳市场一个月以来的运行情况?
赖晓明:运行总体上还是比较平稳,价格在合理范围内波动,交易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证券时报记者: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进场交易事宜,有无进展?
赖晓明:机构投资者进场交易一直在推动,主管部门也高度重视,我们希望尽快引入合格投资者的入市工作。个人投资者进场交易目前还没有考虑。
证券时报记者:明年机构投资者有没有可能允许进场交易?
赖晓明:我们希望更早。目前主要是推动控排企业进场交易、推动机构投资者入市、进一步完善规则制度等。
证券时报记者:全国碳市场何时有望启动行业扩容?继电力后,哪些行业有望率先被纳入?
赖晓明:一些行业已经在推动相关准备,明年可能有新行业进入。我们说的扩容原则是“成熟一个、纳入一个”,指的是行业的准备情况,比如配额分配计算方式、数据报送等,是从行业管理逻辑上看是否成熟,作为全国碳市场而言,接收是没问题的。
证券时报记者: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升级为全国碳市场交易机构的进展如何?拟采取什么模式?
赖晓明:上海环交所牵头,方案一直在推进。根据九省市联建协议要求,方案正在报批,具体的出资安排等未来都会厘清。
证券时报记者:要更好地发挥碳交易这一市场化的减排机制,未来还将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完善?
赖晓明:从交易所角度,近期是从企业能力建设以及参与便捷度等方面着手,积极推动控排主体进场交易,中期来看是建设结构丰富的多层次碳市场,进一步提升市场的有效性。从主管部门而言,主要是配额分配方式的优化,松紧程度、核查方式等都影响市场供需,相关政策的优化也是很重要的工作。
证券时报记者:交易量达到多少才算得上初步活跃?首日交易量算活跃吗?
赖晓明:首日的交易量(首日成交量为410.40万吨,成交额逾2.1亿元)当然算。按照试点市场的情况,年交易量占配额发放总量的5%左右,以此计算大概为2亿吨。
证券时报记者:年底履约期前,可以达到初步活跃的程度吗?
赖晓明:我们努力!
证券时报记者:全国碳市场启动后,碳汇这一概念也火起来了,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是否会纳入全国碳市场?
赖晓明:管理机制目前还没把CCER纳入全国碳市场,我们会积极争取。上海在CCER试点交易方面一直比较活跃,占全国40%交易份额,市场化程度较高。
自愿市场和控排市场密切相关,自愿市场的刚需主要来自对控排企业的补充。按照规定,控排企业在自愿市场上可抵消比例为5%。推动碳排放市场与自愿市场的融合,可以更好地服务减排主体和控排主体。
证券时报记者:全国碳市场启动后,现有试点市场向全国碳市场过渡工作有无进展?
赖晓明:试点市场目前是保留,纳入全国碳市场是趋势,但还没有时间表。
当前“碳价”远低于碳减排成本 应进一步丰富交易品种
——专访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
全国碳市场合理价格是多少?是否应推出碳税?我国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空间有多大?针对这些话题,证券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碳税可为碳市场确定基准价
证券时报记者:全国碳市场合理价格应以什么为参照?
李志青:全国碳市场价格最终会回归碳减排的社会成本。碳减排成本的测算,学界争议很大,碳减排成本包含很多因素,不同区域碳减排成本不同、不同行业的碳减排成本又不同。但总体测算下来,全国碳市场50元/吨的价格远低于碳减排成本。
目前的全国碳市场价格,对企业成本而言可忽略不计。观察企业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投入,就会发现两者之间不对等,因此目前我国不是完全依赖碳市场推动碳减排,还有很多行政手段。
证券时报记者:如果推出碳税,是否会影响碳市场价格?
李志青:碳税可为全国碳市场确定基准价,碳税是排1吨碳要缴多少税,计算基础也是减排成本,碳排放的社会成本是上限,减排成本则是下限,碳价在中间较合理,如征收碳税,碳市场价格可以碳税作为基准。
目前二氧化碳没有纳入环境保护税,如果要征收碳税,要么修改上位法环境保护法,新增税种;要么修改环境保护税,将二氧化碳增加到应税污染物中。
财政部正牵头起草《关于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拟充实完善一系列财税支持政策,构建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相比碳税,该财政政策更多指的是碳排放权交易是否需征税、与碳相关的投入是否可抵税等,这些目前还没有明确。
证券时报记者:应如何提高全国碳市场的有效性?
李志青: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流动性不足,市场没有积极性,未来应在让全国碳市场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上下功夫,同时积极发挥绿色金融功能。这需要定价合理,价格反映成本,市场交易行为反映真实供需关系。
目前,全国碳市场仅是现货交易,受限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价格发现功能很难实现。未来,我国碳市场交易品种要进一步丰富,打造多层次碳市场,加强碳市场的金融属性。
在远期等衍生品推出后,就会知道供给和需求在哪里,再加上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强制性的披露机制)、交易规则的完善、监管功能完善等,就能进一步提高全国碳市场的有效性,让市场真正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证券时报记者:我国CCER市场空间有多大?
李志青:CCER备案申请2017年起已暂停,目前交易的是存量项目。很多地方都在制定碳汇行动方案,但最终能有多少被认定为CCER项目,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证券时报记者:光伏等项目CCER前景如何?
李志青:光伏、风电、垃圾发电等为了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而开展的项目,更易获得CCER项目认证。CCER市场空间在于新能源的使用以及工业负碳技术(目前处于实验室试验阶段)的发展。
碳排放配额(CEA)市场参与者都是巨无霸,中小企业、园区和个人等都没能加入进来。未来,应鼓励中小企业和个人等主体参与CCER交易,目前我们已在研究个人碳账户及其与CCER市场的对接问题,未来,不排除个人节省下来的碳汇也可进入CCER市场交易,每个人节碳的行为都可转化为非常小的碳收益。
欧莱雅全日保湿乳液 http://www.cityruyi.com/lm-3/lm-4/7523.html- 标签:再现凶榜
- 编辑:唐志刚
- 相关文章
-
聚焦全国碳市场交易满月丨控排企业“严重惜售” ,成交活跃大约在冬季
编者按: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迄今已满月。截至8月13日,全国碳市场收盘价54元/吨,较首日开盘价上涨1…
-
聚焦全国碳市场交易满月丨控排企业“严重惜售” ,成交活跃大约在冬季
编者按: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迄今已满月。截至8月13日,全国碳市场收盘价54元/吨,较首日开盘价上涨1…
- 深度调查丨追问900亿骗局:“专网通信”大网,隋田力如何织就?
- 史上最贵新股今天上市,中一签能赚多少?更有“易中天”、“韩寒”的新股也来了…
- "炒股不如买基金"!A股又见3500点:近6年零涨幅,基金却大赚121%,最牛狂赚393%(名单)
- 中报还没披露完,机构已经聚焦上市公司三季度经营情况,这些公司调研会信息量很大
- 重磅!招行信托代销首次面向自然人违约,事涉大业信托5亿"无抵押"项目!华夏幸福冲击余波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