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儒家眼中的明君
历史上的今天,1850年3月9日,大清咸丰皇帝即位。
流传比较久的故事,就是道光选择嗣君的故事。当时两大候选人,一个是恭亲王,另一位就是咸丰帝。
咸丰帝和恭亲王自小都由恭亲王奕訢生母静贵妃抚养,两人一起读书,一起练武。《清史稿》记载,咸丰帝奕詝和奕訢两兄弟小时候,“(两人)同在书房,肄武事,共制枪法二十八势、刀法十八势,宣宗赐以名,枪曰‘棣华协力’,刀曰‘宝锷宣威’,并以白虹刀赐奕訢。”
道光皇帝为两兄弟的枪法赐名曰“棣华协力”,道光最看重这兄弟俩,希望他们能同心协助,共同架驰好大清这艘船。只是由人掌舵,一直拿不下主意。
最后选储都是秘密进行,但清人笔记记载两个故事,来说明道光选择咸丰。
一是比武,道光让兄弟两去打猎。奕詝因幼年坠马受伤,留下残疾,行动不便。当然,也不是说咸丰的骑射一点不行,因为终归咸丰是满洲人,从小训练骑射,清末民初学者宗彝就说:文宗虽体弱,骑术亦娴。
但论武看和谁比,咸丰肯定不是奕訢对手。奕訢是满载而归,咸丰是空手而回。但咸丰会回答,“现在正是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我实在不忍心伤害生灵,怕母兽腹中怀有子兽”。道光看到,咸丰是以仁义为怀。
二是比文,道光让兄弟两阐述未来治国方略,奕訢侃侃而谈,条理清楚,论理分明,讲的头条是道。道光再问咸丰,咸丰只是一个劲哭,不做回答。道光一再追问,咸丰是只求让父皇长命百岁。道光进一步感觉,咸丰以仁义为重。
按中国汉族儒家思想选择君主,仁义为唯一标准,道光最终选择由咸丰掌舵。但道光也非常明白,论能力,肯定是奕訢是强出很多,于是在立储诏书中,不仅指定咸丰为帝,而且点名封奕訢为王,由奕訢辅佐。可以说在立储诏书中封王,是以前绝无仅有的。
上边两个故事记载在《清朝野史大观》,属于私人的记载,官方并无记载。后人分析,也存在一些漏洞。如满洲是狩猎民族,很早就掌握在动物繁殖期不进行围猎。所以上边打猎比武的故事站不住脚。
但《清史稿·杜受田传》中指明,在道光选储过程中,咸丰的汉族老师杜受田出了很多主意。杜受田把咸丰打扮成汉族儒家立宪的仁义之君。而道光也从小受汉族儒家思想教育,可以说,在选储上,没有依据以前满洲的传统,选择能力强的来担当,而最终是按照儒家思想,去选择儒家理想的仁君。
下边分析一下咸丰的任职皇帝期间表现。
咸丰在位十一年,终年31岁。他的在位时间在清朝皇帝对比中,算是比较短的,寿命也是短的。但如果跟明朝皇帝比,那么他在位时间和寿命都算适中。如果站在汉族儒家思想角度去看,咸丰也确实算是仁义的明君。
一、对外关系上,我们以前说了,中国儒家传统观点,不看敌我能力对比,凡是主战的就歌颂爱国,凡是主和的,就被批卖国贼。
所以咸丰当政,在对外关系上,明确站在主战的立场。给林则徐平反,重新重用林则徐等主战派。罢免了主和派军机大臣穆彰阿。赐签订南京条约的主和派耆英自尽,打击主和派。
但正是他主张的对外强硬立场,在他支持下,在大沽口曾打败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的英国舰队。正是咸丰主导的强硬立场,招惹英法联军攻打北京,火烧圆明园。
二、加强吏治。他按老爸意志封他的弟弟皇六子奕訢为恭亲王,道光只说封王,没说封什么王,恭亲王就是咸丰给封的,“恭”字就是暗示“兄友弟恭”的古训,咸丰之意,让恭亲王随时表示出弟恭,辅佐自己。并任命恭亲王为军机大臣。但后又撤去了恭亲王的军机大臣,改为任用肃顺等改革派。肃顺等因后来慈禧上台,被获罪。
史书是胜利者写的。所以有的认为,肃顺主张的改革,并非慈禧等攻击的那么糟糕。
太平天国爆发后,咸丰让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组建团练。所以后来能同治中兴,平息的了太平天国,也是咸丰打下的基础在起作用。
咸丰上台开展廉政风暴,整治贪污腐败,其力度远超嘉庆、道光朝,是有清一代,最严厉的时期之一。
三、节俭。咸丰跟他父亲道光一样,主张节俭。亲自过问宫中的一些消费。如一次上书房的门枢坏了,内务府请求换个新门,咸丰帝没批准,说修理一下还可以继续用。后来门修好了,内务府的人报账说费银五千两。咸丰帝勃然大怒。下面的人见咸丰帝认真要查,害怕了,慌忙说数字报错了,是五十两。
因太平天国爆发,咸丰熔化内务府金钟,开捐例,带头捐助。
如果咸丰生活在一个平和时期,他确实算是儒家标榜的仁君。但他的命运不济,赶上了史无前例的难题。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让他赶上了;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让他摊上了;运营了三千多年的汉族儒家思想,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局面。所以,按照儒家思想治理,用儒家的仁君思想,是无法应付那时候的局面。
而对比,那时代的恭亲王以及宗室成员耆英更加了解西方文化,他们或许要掌权,可以换一角度,可能走出不同的道路。
作者富察春兵
满族文化网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