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词典上唯一一个无解的村名——奤夿屯
作者张学军
地名是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大家习以为常。其实,地名经历了风风雨雨,积蕴了很多很多的故事!今天就将我研究的一部分成果和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领略昌平地区地名的一个有趣现象吧!
中国词典上唯一一个无解的村名——奤夿屯
据昌平地方志书及《北京市昌平县地名志》记载,元代昌平有村落77个,当时昌平县行政范围(县城在辛店,今称新店)比现在大很多。今天昌平区行政范围内只有44个村。1990年统计,今天昌平区行政范围有自然村319个。其中有一个村子自元朝到今天700多年没有换过村名,一直保留到现在,这个村就叫奤夿屯。查遍中国的各种辞典,只有注音Hǎ bāTún,没有解释。
1、奤夿屯在哪?
位置——奤夿屯位于北京昌平区马池口镇,奤夿屯西邻太行山脉,北靠燕山山脉,河流交汇,水源丰富,风景秀丽。
要道——奤夿屯是古代从塞外经八达岭、居庸关进京的必经之地和交通要塞。奤夿屯这一距北京一天路程的商道驿站,穿村而过的古道上往来的骆驼队、车马商队甚为壮观。古道两旁村民开设的商店、商铺60多家,车水马龙,村中店铺留有蒙古客商的壁刻留言和题名。
文化——奤夿屯村有多处名胜古迹:关帝庙、娘娘庙、木玲庵、土地庙等。其中修缮九圣庙的功德碑现仍保存。奤夿屯留有明朝建十三陵时的窑址72座,近200年树龄的古槐至今根繁叶茂。2012年春,村北又发掘出辽宋时期修建的石砌水渠遗址一座,并保存完好。
渊源——奤夿屯是蒙古语译音,原意是河边的意思。奤夿屯村源于元朝,元代昌平县城在新店时,县城东边第一个村就是奤夿屯。元朝在北京建都时,在此屯兵屯粮。元末明初时,山东人和山西人陆续迁入此地,形成村落。20世纪20年代,村子有120多户,近七百口人。60多个姓氏的族群在此地和睦相处,辛勤劳作,繁衍生息。也可以让人感觉到村民构成很复杂。
2、与奤夿屯有关的事情——大明昌平县二十六军屯
据昌平西贯市村麻兆庆先生《昌平外志》记载:明初军屯二十六个,分别是:水屯、乃延屯、北邵屯、阿苏卫屯、沙涧屯、南庄屯、白虎涧屯、白浮屯、麦庄屯、白石屯、孟祖屯、崔村屯、南邵屯、新丰屯、皂角屯、抱榆泉屯、糜黍屯、红桥屯、康安屯、福会屯、济阳卫屯、东沙屯、西沙屯、奤夿屯。实际记载二十四个,有两个名称遗漏。
据《明实录.洪武实录》、《康熙昌平州志》、《日下旧闻考》等史籍记载:洪武四年(1371年),大将军徐达迁来沙漠遗民,屯田北平府管内地。其中昌平县设立了二十六屯,这二十六屯多为蒙古族人以及蒙古族化的各民族的人,有百姓有士兵。
有名的二十四个屯中,有二十二个还可以通过考证分析,有相对应的村庄。明初建立军屯有一个习惯,在原有村子周边无主荒地建村,而且这批新建的村取名有下列特点。第一、依据原有土著村落名称取名。如沙屯村之东,就称东沙屯。麦庄村边就称麦庄屯。暴峪泉(抱鱼泉)铺边就称抱鱼泉屯。第二、一律称某某屯,以区别昌平原地的庄。
水屯:现在仍名水屯。昌平区城南街道办事处辖村。就在我们学校的南边,村子北边称新水丰。
乃延屯:今称乃干屯。昌平区马池口镇辖村。
北邵屯:后来也写作“北哨”。今昌平区南邵镇有多个村与“邵”、“哨”有关,南邵、北邵、大北邵、北邵洼、小北哨。历史上南邵叫邵家庄。
阿苏卫屯:亦曾写做阿速卫屯。今属于昌平区小汤山镇辖村。俗称“瓦子卫”。
沙涧屯:今分成两个村,前沙涧、后沙涧。原属昌平县,今两村属于海淀区苏家坨乡管辖。
南庄屯:今属于昌平区崔村镇辖村。曾称南庄。现改名为西庄。
白虎涧屯:今分为前白虎涧、后白虎涧。属于昌平区阳坊镇辖村。
白浮屯:今称白浮。属于昌平区马池口镇辖村。
麦庄屯:今称麦庄。属于昌平区兴寿镇辖村。
白石屯:今称百善。属于昌平区百善镇辖村。
孟祖屯:今称孟祖。属于昌平区百善镇辖村。
崔村屯:分成两个村,今称东崔村、西崔村,属于昌平区崔村镇辖村。最初在明朝称崔村屯。清朝称崔村十巷。民国初分别称西五巷、东五巷、崔村后营。辽金时代有此村。
南邵屯:后来也写作“南哨”。元朝在今南邵村有一个村子叫邵家庄。后来军屯等陆续在其周围建立了一些小村。今昌平区南邵镇有多个村与“邵”、“哨”有关,南邵、北邵、大北邵、北邵洼、小北哨。
新丰屯:今昌平区崔村镇有两个村,称“大辛峰、西辛峰(俗称小辛峰)”村名用字发生用同音字书写,省去屯字。
皂角屯:今称皂甲屯。也曾称“造甲屯”。原属昌平县,今属于海淀区上庄镇辖村。
抱榆泉屯:今称暴峪泉,各种方志曾称暴雨泉、暴鱼泉、抱榆泉。由原来的暴峪泉村和抱榆泉铺合并而成。今属昌平区兴寿镇辖村。
糜黍屯:不知道具体位置及今天演变情况。从文字谐音分析,不知道是不是沙河镇西现属于海淀区的梅所屯。
红桥屯:今称横桥。属于昌平区马池口镇辖村。
康安屯:不知道具体位置及今天演变情况。
福会屯:今称姜屯。属于昌平区南邵镇辖村。
济阳卫屯:今称景文屯。属于昌平区南邵镇辖村。发生读音的两字合音读促音的重新标注。明代的部队有四个系统的军事组织,互不隶属,分别是五军都督府、锦衣卫、京卫、外卫。各部分均是机构军事力量不同,规格也不一样。明代的济阳卫属于京卫,是京卫中的一个卫。相当于卫戍区部队,或者是御林军,由皇帝派指挥使管理,不由五军都督府管理。军事机构称指挥使司,军事长官称指挥使。后来,卫士兵增多,增加了家属,居住地演变成村。
东沙屯:今仍称东沙屯。属于昌平区百善镇辖村。
西沙屯:今仍称西沙屯。属于昌平区沙河镇辖村。
奤夿屯:今仍称奤夿屯。
3、与元朝有关的三个屯
昌平明初建立保留下名字的二十四屯中,有三个屯与元朝有渊源关系。奤夿屯、乃延屯、阿苏卫屯。
那两个不知道名字的军屯村名,有可能在下述三个村屯中:香屯、秦家屯、辛立屯。
此外,昌平地名中还有与驻军相关的地名、村名,如带有营、卫、城、关、口一类;有成对出现的村名,如带有南北、东西、大小、前后、上下一类;有来自数字、地形、地貌的村名,有变化中追求美好的村名,还有一连片的相关村名现象,如牛房(坊)大牛坊、马房(坊)、阳(羊)坊等等。
古老的村名地名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从全国范围看,具有深厚历史价值的古村落有6000多个。可是,几乎每一天至少被毁掉1.5个,很可怕,我们的传统民俗文化已经行进入灭顶之灾的经济大潮中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地名、村名被无情的淹没抛弃了,难道这些有价值的民俗文化都要在我们手中消失吗?让我们力所能及的做一些事情吧!我们没有理由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割裂、毁灭,那是割断我们文化血脉的行为!所以我尝试着做一些关于昌平地区的历史与民俗文化的研究工作,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满族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