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馆长】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
新华网北京5月18日电(郭香玉)2020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新华网旅游频道对话10家博物馆馆长,谈如何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
“多远和包容”这一主题反映了什么?
们发延(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民族文化宫展览馆馆长、研究员)
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为“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多元和包容”这一主题反映了当今博物馆对于自身定位和功能的新思考和新认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交流等是博物馆的传统功能定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博物馆的功能定位也在不断拓展和延伸。从国家层面上,博物馆正日益成为展示传播中华文明、凝聚国家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从社会层面上,博物馆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推动力。从公民层面上,博物馆是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培元的知识宝库、灵感源泉和精神支撑。
陈烨(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 )
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下,多元、包容和平等始终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无论东西方,民族类博物馆,包括民族学、人类学、原住民等博物馆在内,在建设理念、经营观念,以至日常工作中多元、包容和平等无不贯穿其中,但在东西方,它们的处境却又大不相同。在西方,多元文化主义已经陷入困境;在东方,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超越多元文化主义之路。
各个博物馆围绕民族地区发展建设成就,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诸多方面进行过全方位的研究和展示。因此,我们各个博物馆的社会价值追求已经是对多元和包容的包含与超越。这是制度的优越性造就了我们博物馆社会价值的优越性。
张铭心(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
“多元、包容、平等”为主题,似乎是特意给民族博物馆准备了一个宣讲的平台。当然,“多元、包容、平等的博物馆”是所有博物馆面对来宾所应该具有的外向性经营理念,任何博物馆都应该以多元的视野、包容的心态、平等的理念来面对观众,让所有观众都能在博物馆中找到一个心灵的空间。我认为,这一理念是所有博物馆共通的。然而在中国“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民族大背景下,在民族博物馆,“多元、包容、平等”就更有了一层深深的含义。
相对于56个民族的大背景,民族博物馆在中国还属于行业中的小众。56个民族代表的是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就如同一个百花齐放的大植物园,发挥好了我们可以成为多文化物种的种子场,发挥不好就会成为单一品种的种植园。“多元、包容、平等”其实就是我们工作理念的核心,值得成为我们永久的主题。
白玛顿珠(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藏博物馆副馆长)
在为不同身世和背景的人们创造有意义的体验方面的潜力,是各博物馆社会价值的中心。作为变革的推动者和被信赖的机构,博物馆从未像今天这样以建设性的姿态参与现代社会政治、社会、文化议题,以此展示其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在日趋极端化的环境下,多元与包容面临挑战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虽不是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所独有的,却因为社会对博物馆的高度重视而显得尤为重要。
探索博物馆文化遗产
陈永耘(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
民族类博物馆要在保护和展示文化遗产的实践中坚持科学、求实的保护与展示原则。民族博物馆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展示平台,也是多元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平台。在多元文化不断交流碰撞的今天,民族博物馆已不仅仅是孤立、高高在上的收藏教育机构,在承担着保护和展示民族文物职责的同时,也为人民大众平等享受公共文化发展的成果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贾一亮(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纺织博物馆副馆长 )
博物馆在各个直播平台亮相,在承载历史文明之时,也融入了当代文化,让更多人更深入和便捷地“走进”博物馆,相信在疫情过去后也会成为常态。但这些还只是形式上的探索,每个时代都有相伴而生的文化,人们交流和使用信息的方式的在不断变化。“博物馆是开拓新的思想维度的自由空间”,未来我们要继续在博物馆文化内涵上深入思考和挖掘,将挑战变为机遇。
如何讲好博物馆故事?
董志强(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青海省博物馆馆长)
博物馆要会“讲故事”。所谓“会讲故事”,指的是博物馆充分利用藏品资源,策划、设计高质量、吸引人的展览项目,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博物馆要能“编节目”。所谓“能编节目”,指的是博物馆结合展览主题,组织、策划、编排解读展览主题、弘扬多元文化的延伸社会教育活动。博物馆要善于“出产品”。所谓“善于出产品”,指的是博物馆善于挖掘馆藏资源文化内涵及文化信息,衍生研发被广大消费者认可的文创产品。文创产品的范围不仅仅是各种实际的产品,还包含策划拍摄的原创视频及各种数字化展示项目。
郑茜(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
在某种意义上,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对于全球化时代一个普遍性文化悖论的关切与叩问——本土化的强调与全球化的流通如何相偕?具体而言,如何才能在强化博物馆地方性特色与秉赋的同时,形塑出博物馆包容多元的气质和平等化色彩?
而对于中国的民族类博物馆来说,这正是当前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如何在充分表征民族历史与文化特色的同时,避免“一直沉浸在祖先的某个辉煌时代而忽视了此后复杂的社会演变和族群交流交往史”?——如何在完成56个民族各自身份叙事基础上,构筑出中华各民族相互认同的历史文化记忆,进而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的表述,使民族类博物馆成为表征、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场域?
博物馆如何打造创新文旅融合路径?
梁志敏 (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西民族博物馆馆长)
创新文旅融合路径,打造民族文化创意跨界平台。通过创新文创营销体系,拓展营销渠道,融合线上线下,以旅游景点、交通枢纽、零售连锁等为重点拓展销售网点,以IP授权的形式,推出系地列主题活动和联名文创产品,初步搭建了以博物馆商店为龙头,形成线下销售网点+线上网店的立体化分销网络。
开启“博物馆+”跨界时代,建立文创基地,成为景区游客畅享博物馆文化的外延平台,更好地实现陈列、教育、娱乐有机结合,让观众“寓教于乐”,满足新时代观众对博物馆多元化需求。
董祖斌 (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恩施州博物馆馆长)
博物馆发展到今天,传统功能定位带来一定限制,需要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寻找突破创新。这种突破与创新应该表现出对传统经验的突破、对传统模式的革新、对传统建设的改造与提升,“多元”与“包容”正好是这种改革前提的可贵选择。博物馆的功能实现扩容,博物馆的空间也开始从“文物”的单一对象拓展到与文化、生活关联的“多元”“多边”对象,而且其成效与功用也从单纯的文化演进到与历史、文化有关的更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