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永吉根德家族墓地
吉林市永吉县春登乡小春登屯有一处墓地,有坟丘二十几个,时间磨砺已经低矮仅能辨认,一通汉白玉墓碑两米多高,龟趺巨大,是清代乾隆皇帝御赐,这里就是根德家族墓地。
从远出就可以看到一通大碑,汉白玉的材质十分扎眼。它的高大威严让人肃然起敬,一米多高的龟趺上面驮着两米高的碑身,七眼透龙碑的碑额、五龙纹饰、恩荣万代字样无不彰显墓主人的尊荣。
墓碑正面写着:“诰封武功大夫根公(讳)德之墓”,背面写着“皇清乾隆四十九年甲辰仲夏下月”以及赏赐其子孙阿明阿、阿农阿等官职、顶戴花翎,加官晋爵的记录,及立碑时间“皇清乾隆四十九年甲辰仲夏下月”。手抚汉白玉石碑,感受岁月磨砺的沧桑感,二百年弹指一挥。
2008年,《城市晚报》记者采访根德第八代后人鄢志华的老伴孙凤荣(61岁),下边是当时新闻报道全文。
先祖根德曾立下汗马功劳战死沙场,乾隆皇帝赏赐后人良田千亩,子孙加官晋爵。特赐两米高汉白玉石碑上刻其功德,以慰后人。时间转逝,到了第六代,后人挥霍无度,千亩良田被卖殆尽,唯独皇帝当年赐予的石碑经历了两百多个春秋依然矗立。两百多年来,根德的坟墓数次被盗,解放前雇的守坟人也被盗墓者打死。从此只有后人轮流看守坟墓,但因为精力有限,坟墓一度落寞荒凉。10年前,根德的第八代后人鄢志华和老伴回到老家扫墓,从此夫妇俩再未离开……
十年前,刚刚退休的孙凤荣和老伴鄢志华从吉林市回到永吉县春登乡小春登屯老家扫墓,眼前,昔日那片曾让他们几代人引以为豪的祖坟已杂草丛生,几头黄牛正悠闲地咀嚼着坟边的青草,村民家的耕地已开垦到了坟包近在咫尺的地方。老两口决定,用余生去修补和看护这片先祖的栖息地。
风光不再
官帽盒装米
老鄢家在当地可谓是家喻户晓,曾无比辉煌的大户人家在小村里有着很多美丽和惨淡的传说。2000年,省文物考古和鉴定专家郭相武研究员到小村走访,听说鄢家的故事后,登门拜访。走进这普通的农家小院,院子和草房与四周的农户家并没有不同,也丝毫看不出当年的门庭显赫。“我一进他家的屋子,在炉台上放着一个盒子,盒子里装满了苞米,我仔细一看,这盒子竟是乾隆年间装官帽的木盒子。”在屋内的一块木板上,则供奉乾隆皇帝当年的圣旨。而在小院不远的对面,一个高高的石碑矗立,虽已年头久远,但依然散发威严。
实地踏访
鄢家人尽知
2008年10月22日8时30分,记者与郭相武一同踏上了前往鄢家的路程。10时许,车驶到永吉县城后,继续向春登乡方向飞驰,这是一片风景如画的地方,依山傍水,鸡犬相闻,民风淳朴。村民说,小春登屯就位于这山脚下。一路上,记者也从村民处了解了一些鄢家的历史:“他家谁不知道,老一辈人更了解,他家祖上都是当大官的。”一村民说。
车缓缓绕过一个大水库,驶进一个小村子,炊烟缭绕。村口,一个高大的石碑出现在记者视线里,那不凡的气势在这深秋的小村里显得傲气伟岸。
莫非这就是当年乾隆皇帝赐予根德的汉白玉石碑?车缓缓停下,记者迫不及待走到小院前。打开院门,只见院里杂草丛生,一进院子是一片刚刚收割完的苞米地,苞米杆根残留在地里,枯黄坚挺。几十个圆圆的坟丘分布在这片土地上,有的坟冢已经因时间久远变得低矮,只剩下凸出地面不到半米的高度。
墓碑傲立
坟墓变荒冢
一位老人走上前来,眼神充满和善。她就是孙凤荣,今年61岁,是根德第八代后人鄢志华的老伴。10年前,老两口从吉林市退休后回到老家祭祖,从此再也没有离开,就住在墓地对面的小土房里。
孙凤荣告诉记者,老伴正在地里干活,一会就能回来。孙凤荣带记者走进墓地,拨开杂草,走到石碑近前。那石碑已陈旧,但上面满汉两种文字所记录的内容却清晰可见。墓碑两米高,碑额已经掉了下来,躺在地上,墓碑被一只巨大的石赑屃背负。碑前写着:“诰封武功大夫根公德之墓”。郭相武说,碑额上刻有大龙,而大龙只有皇帝恩允才可以雕刻。
碑后则写着“皇清乾隆四十九年甲辰仲夏下月”以及赏赐其子孙阿明阿、阿农阿花翎顶戴,加官晋爵的记录。孙凤荣说,这里葬着8代人,从祖先根德到这一代她老伴的三哥。“原来整个村子都是我们家的,这一片就是我们家的墓地,每一代人去世都会埋葬在这里,到现在算来已有8代人了。但多年来没人打理,十年前这里的院墙已经被推倒,放牛的人将牛赶到这里吃草,很多村民还将耕地种到了这里。”
祖辈遗荫
后辈已败光
孙凤荣家在吉林市,当年下乡到了舒兰德东升大队,在那里经人介绍认识了老伴鄢志华。“我记得我刚进门的时候,要管我的婆婆叫‘额额’,就是额娘,直到我婆婆过世前我也一直这么叫她”。
孙凤荣说,公公基本上不提及祖上的事情,也不太爱说话,都是姑姑和婆婆讲。“婆婆说,我们家从祖上就是大户人家,当时祖先根德是朝中二品武将,战死沙场后,乾隆皇帝赏赐其后人良田五六千亩,也就是现在我们住的这里。”婆婆称,托祖宗的福,家中一直衣食无忧,生活富足,但到了婆婆的婆婆也就是鄢志华奶奶的一代,家道开始衰落。鄢志华的奶奶和舅爷(奶奶的弟弟)很会享受,整日挥金如土,坐吃山空,尤其是舅爷吃喝嫖赌无一不占。家里的祖业也就一点一点被败光了,没钱了就卖地,鄢志华的父亲也享受到了一点,鄢志华和4个兄弟则什么都没有享受到。
数次遭窃
打死守墓人
“1970年我生我儿子时,我记得那时候家里有很多大银元宝,还有很多成串的绿翡翠项链,一串一串的。我在我儿子的摇篮边拴上两个大银元宝,一摇晃两个元宝碰在一起,声音清脆,孩子被那声音吸引,咯咯笑。”孙凤荣说,那个时候鄢家的生活条件已不是很好了,再加上没有人经管这些东西,到现在什么都没留下。
自从嫁入鄢家,孙凤荣一家就住在墓地对面的土房里。当时墓地是由高墙维护,门前两个雄伟的石狮把守,墓碑旁有祭台、石桌、石头人,还有专人整日打扫看护。解放前时局动荡,墓地很多次遭遇盗墓的,当初雇来看墓地的老人也被打死了。“我们家人就轮流看守,但盗墓贼太猖獗,每次都是半夜来。”那时候,家人每天早上起来,马上就会赶到墓地,看看是否在夜里又遭窃了。
虽家道中落,但家人对待祖坟一直是重中之重的大事,因为老一辈一直说:“日子过得好,是祖上积德、祖坟冒青烟。”所以就是在最困难的年月,家人也供奉着乾隆皇帝下发的圣旨和诰命,也有家人轮流看守祖坟,但自从鄢志华的父母去世后,祖坟一直是鄢志华的小弟弟一人看守,但小弟弟为人软弱,坟地曾一度被人占去种地。
三年修复
余生甘守墓
采访中,鄢志华从地里干活归来,很难想像眼前这位朴实的花甲老人是一位武功大夫的后人。
鄢志华说 ,10年前,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们起早贪黑用了3年的时间才将这面目全非的祖坟整理出个模样。但让老两口担忧和困惑的是,总因为传说他家的坟地里有很多宝贝,在最近这10年里祖坟又两次遭遇盗贼。
几年前的一天早上,老两口去墓地打扫,当时就傻眼了,祖宗的坟墓再一次被挖开,一条长长的黑辫子被扔在坟旁,古时官服的碎片散落一地,坟堆上有一个大锅般大小的窟窿。鄢志华捡起那条长辫子,里面一根白发都没有,鄢志华猜测自己先祖当年战死沙场时应该很年轻。鄢志华和老伴将辫子和衣服碎片捡好,重新放进坟墓里埋好。
家谱烧毁
后人无从知
根德究竟是什么人?鄢家以前的姓氏是什么?鄢志华说,这些他们都不知道。“很多年前一场大火把我们的家谱烧了,什么都没有留下。但是我知道我们以前不是姓鄢的,是后来由满族的姓氏改过来的。”祖先战死于哪一场战役,如今后人也无人知晓。
就在几年前,因为担心被贼人盗取,他们将家中一直供奉的乾隆皇帝的诰命圣旨送到了永吉县文化馆收藏。
吉林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教授赵东升翻阅清史后发现,据史料记载,乾隆四十九年是1784年,距离现今224年。史料中对于根德本人并无记载,只是对他的墓地和墓碑有些记录。
史料上根德的墓碑是“六眼碑”,清代会按照官员的职务来为其赐封墓碑,而武功大夫这个称呼并不是职位,则是当年皇帝赐封的荣誉称号,如果在位时的正职应该是武功将军,从三品武官,从三品是在三品与四品之间的官职。赵东升说,而在当时的清王朝,战乱四起,类似根德骁勇善战的人物层出不穷,而历代君主对于这样的功臣也是非常重视,因此在他战死后对其后人嘉赏。
■记者 陶彬
来源城市晚报
图来自曼陀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