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是吉林城的母亲河
编者注:刑警007曾在前年在我们满族文化网平台发表过他的作品《我的民族》,如今增加了很多资料,分21章节,陆续刊出。
上一节文章发的是《 吉林是满洲早期人类活动中心 》。
我 的 民 族(18)
按:我作为康熙朝初年被编入汉八旗并隶正红旗的陈汉军第10代后人,从对祖先的尊崇而对清朝的历史情有独钟。退休后,想写本回忆录作为不能给后人留下多少物质财富的精神弥补。为此,我对满族和清朝的来龙去脉做些功课,在几年的时间里翻看书籍,查阅资料,比对信息,整理编辑出自认为符合主流观点、接近历史真实的《我的民族》一章21节,并以《空间日志》的形式留存和发表。欢迎愿意看的朋友关注,尤其是指导。——吉林市公安局退休警官 王家富
(18)松花江是吉林城的母亲河
松花江发源于东北屋脊、海拔2744米的长白山顶的,水面海拔2189米、平均水深203米、最大水深373米的天池。她出生于1200万年前的地质造山运动中,是因火山喷发后休眠涌泉溢出形成高山火山湖而流淌下来的江河,同时从天池流出的还有鸭绿江和图们江两条中朝界江。
松花江自吉林城起流出长白山脉冲向西北方向,到松原市牵手嫩江改向东北方向流淌。千万年来松、嫩二江携手辽河共同冲击打造、滋润哺育了东北大平原,使其成为中国三大平原之首,世界上性状最好、肥力最高、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三大黑土地之一,中国最大的粮仓,粮食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
松花江自松原市与嫩江汇合处起上游至天池958公里为西流松花江,河道落差1556米,水能资源丰富,已建有丰满、红石、白山三座水电站并形成三座人工湖,造福东北人民从来不必为用电发愁。
下游至同江市入黑龙江口939公里为东流松花江,河道落差1007米,航运和灌溉是这段松花江的主要功能。嫩江作为松花江第二源头屈尊支流与主源共同孕育的松嫩平原,构成东北平原的主体部分,过去是中国的北大荒,如今是祖国的北大仓。因此,美丽富饶的松花江流域宜农宜居、宜渔宜牧,自古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松花江呈反S形流经吉林城,将簸箕形的吉林盆地切割成如阴阳鱼的太极图,以其深奥莫测的哲学内涵护佑着吉林成为人间福地,致吉林市真山真水、吉祥吉利,连城市不同时期的每个名称都与松花江密切相关。(参见下图,松花江流域图)
前面,已经提到吉林城最早叫“濊城”,可能源于“濊貊水”(濊貊人对松花江的称谓)。自明朝时起吉林俗称“船厂”,源于明朝辽东都指挥使 刘清将军奉命领军到今丰满阿什至温德河口的松花江西岸督造战船,用于运载兵马、粮草及赏赐抚慰和贡赋等物资,以加强辽东都司与奴儿干都司之间的水路交通联系,保障新设置的奴儿干都司的后勤军需。
位于吉丰东路的阿什哈达摩崖二处石刻遗迹,记录了 刘清自1409年至1432年间三次来此建厂造船的历史。所造船只沿松花江进入黑龙江后,可直达黑龙江入海口的奴儿干都司所在地庙街(亦称庙屯,位于黑龙江口北岸,唐朝为羁縻黑水都督府治所所在地,元朝为辽东行省所辖弩尔哥征东元帅府所在地,清初归吉林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梅勒章京(即副都统)所管辖。
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沙俄侵略军潜入庙街偷筑寨堡哨所,1858年清咸丰八年,被沙俄强签的《瑷珲条约》割占,并以沙皇名字改称为尼古拉耶夫斯克)。古代交通以水运为主,松花江偕黑龙江纵横东北,又接近辽河,可衔接渤海。从山东运往东北的粮食,通过渤海到达辽河口,再由辽河运到东辽河,抵达今四平和辽源境内,于最近处陆路转运至伊通河和辉发河顺流进入松花江。
由此,吉林的地理位置决定,其无疑是发展关内外水陆联运最佳的关节点和中转站。而长白山原始森林海量的优质红松和东北女真人强健的体魄与辽东汉族工匠的造船技能,又同时构成吉林成为“船厂”的优势物质资源和雄厚人力基础。船厂吉林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的提升,为明代经略东北做出贡献,也为清代正式修建吉林城打下了基础。(参见下图,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平原)
1644年清顺治元年四月,清军入关,从李自成手夺回北京。六月,摄政王 多尔衮力排众议毅然决定迁都北京,东北百万军民随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从龙入关”。盛京(即沈阳)作为“陪都”保留,设“驻防内大臣”(后改“昂邦章京”)留守盛京管辖全东北地域。沙俄乘东北兵力空虚加紧入侵黑龙江流域,烧杀抢掠当地居民。
1652年清顺治九年,为加强对沙俄的防御,朝廷派梅勒章京 沙尔虎达率兵驻守宁古塔城。1653年清顺治十年,设宁古塔昂帮章京与盛京平级,管辖今吉林、黑龙江及以北的广大地区,今吉林地区划归宁古塔昂帮章京管辖。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首任宁古塔昂帮章京 沙尔虎达奉旨率八旗兵3000人,在今吉林市临江门头道码头以西至温德河口的松花江左岸边建船厂造战船,筹建水军。
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沙尔虎达率军乘船巡防松花江至尚坚乌黑(满语音,意“白色的石头”,位于今黑龙江佳木斯市郊)与沙俄入侵军 斯捷潘诺夫匪帮遭遇,双方激战,俄军溃逃。
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吉林船厂已造战船44艘。同年6月30日, 沙尔虎达再次率船47艘,载官兵1400人,抵达松花江与牡丹江交汇处(今黑龙江依兰县)迎战朔江而来的沙俄斯捷潘诺夫率领的500人船队,采用火攻炸毁俄船20艘,当场炸死斯捷潘诺夫,击毙俘虏俄军270人,取得重大胜利。
1659年 沙尔虎达病逝,顺治皇帝“命内大臣等祭奠”,并谕吏部提 沙尔虎达长子巴海继任宁古塔总管。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沙俄侵略军帕什科夫匪帮窜扰黑龙江下游的费雅喀(即赫哲族)部落,巴海率鸡陵(即吉林)乌拉船队至松花江与黑龙江交汇处(今黑龙江同江市),侦探得知沙俄帕什科夫所部俄军在费雅喀部落西界,即与副都统尼哈里、海塔分头领兵沿江前进。
到达使犬地方(清代统称今黑龙江依兰县以北沿江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等部落,因冬季靠狗拉雪橇而称他们那里为使犬地方)的古法坛村,将兵船埋伏在江两岸。待沙俄船到达,两岸同时伏击,俄军回避逃遁,遂发船追袭,俄军弃船登岸败逃。此战,斩首俄军60余级、淹死者众多。我军损失战船5艘,解救妇女47口,缴获火炮、盔甲、器械等物。同时,招抚费雅喀部落15村、120户,巩固了边防。(参见下图,吉丰东路阿什摩崖明清船厂历史陈列馆)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巴海奉旨在今临江门外头道码头岸边设立水师营,调福建水手到吉林操练水军,“将以水师征罗刹也”。当时吉林船厂所修造可供水师营使用的“有战船三十只,运粮船八十只”。
自此,吉林开始成为清朝在东北修造战船、操练水师、开发水运的重要基地。1662年清康熙元年,宁古塔昂邦章京改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巴海成为宁古塔首任将军。1664年清康熙三年,“设吉林水师营总管各员统辖水手”。
至此,吉林水师营有了独立的营属,成为隶属八旗又独立成营的正式建制单位。所设编制为:总管1人(三品),相当于八旗陆军中的协领。同时设四品官2人,五品官2人,六品官4人,领催12人,水手正丁250人,匠役正丁45人,包括右总管等共316人。随着吉林水师营的创建和吉林船厂规模的扩大,官兵、工匠、眷属齐聚,客商、杂役、生意人云集,船厂周围即今临江门头道码头至温德河口的松江西路江岸,当年呈现出“兵船舰列、军帐连营、商贾云集、民居成片”的景观。
因此,一个既有兵船又有军营的水陆重镇初具规模,民间“船厂”之名逐渐被“船营”的称谓所取代。(参加下图,清代船厂旧址今松江西路江边)
1671年清康熙十年,“居官廉明,严而不苛”的宁古塔副都统 瓜尔佳氏·安珠瑚奉旨进驻吉林船厂,开启清朝在吉林城设行政长官之始,负责主持吉林军政事务,着手修建吉林城。
他亲率八旗兵匠3000人,组织砍伐运贮木材,并根据天文术士的堪舆,选择在今松江中路北侧定址建造吉林城,历时三年,于1672年建成以竖立红松原木做成围墙,连道路排水沟都用木料做成的第一代“吉林木城”。
初建的吉林城南面临江无城墙,东西北城墙高8尺,东、西墙各长250步,北墙长289步,每墙各有一门。城内建北大街、西大街、粮米行等街道使将军署衙门(今市政府位置)分别与北、西、东城门相连接,城内建有兵营、商铺、民居和寺庙等建筑,城墙外有护城壕。
至此“由船而名、由营而城”的历史脉络清晰,使“先有船营街(gai),后有吉林城”的史实成立。同时, 安珠瑚尊天文与术士之言,将吉林城选建在“前朱雀(朱雀山)、后玄武(玄天岭)、左青龙(龙潭山)、右白虎(小白山)”四方星宿神山拱卫的吉林盆地,万古流淌的松花江到此呈反S形将地面切割成太极图。
因此,吉林城山环水抱,风光秀丽,建城350年来都被吉林人看成是吉祥福地,护佑着吉林人减免天灾人祸。时至今日,坐落在西团山麓的 安珠瑚墓地正随着西团山子被楼群包围而走进吉林城中,而他的人品和业绩早在史册和知晓的人们心中竖起丰碑,我更期望随着吉林城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早日在西团山上矗立起他的雕像,让这位满洲海西女真族苏完部的后人永远都是吉林城的守护人!(参加下图,吉林古城城墙和城门位置示意图)
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宁古塔将军 巴海奉旨由宁古塔(今黑龙江海林市郊)移驻吉林城,仍称“宁古塔将军”,但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由宁古塔城转移至吉林城。
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 清圣祖康熙皇帝下旨,将船厂定名“吉林乌拉”,吉林城从此正式命名,而且是康熙皇帝钦封,这在全国也独一无二,可谓得天独厚。
“吉林”为满语,意为“边沿”或“靠近”,“乌拉”为满语,意为“江河”或“大水”,“吉林乌拉”就是沿江或靠近水边的地方,后按汉语只称“吉林”而省略“乌拉”。在此之前,吉林也曾写作鸡林、几林、吉临、鸡陵等谐音。还曾称为“小乌拉虞村”,是相对和有别于“大乌拉虞村”而名之,大乌拉虞村就是今乌拉街满族自治镇。早在吉林乌拉出现之前就已有大乌拉城,而且规模宏大。
因此,“先有乌拉,后有吉林”而称吉林为“小乌拉虞村”,既有大小之意也可作先后理解。“虞村”就是打牲虞猎的地方,泛指以乌拉街为中心的松花江沿岸村屯。(参加下图,吉林乌拉地理位置及河网地形图)
近代以来吉林惯称 “江城”,源于清康熙皇帝东巡时,所作《松花江放船歌》中的诗句: “连樯接舰屯江城”。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春天,29岁的康熙皇帝,率领7千人的队伍东巡至吉林乌拉,视察抗俄基地。
在祭祖、祭山、祭江后,登船检阅水师,检查武备,部署边防战事。在从吉林乘船顺江前往乌拉打牲总管衙门的途中,即兴赋诗《松花江放船歌》,抒发阅兵喜悦和备战必胜的心情。
如今,在吉林市水师营博物馆显著位置悬挂的,由画家高国方创作的油画《康熙视察水师营》,再现了当年康熙临江检阅水师的壮观场景。画面上松花江宽阔浩荡波涛汹涌,舰船上风帆高悬战旗猎猎,水师兵威武勇猛刀光剑影;康熙大帝仰望远方目光犀利,伟岸的身躯和坚定的神态,仿佛运筹帷幄雅克萨战役和尼布楚谈判的宏伟蓝图,已胸有成竹胜券在握。
身后还站着宁古塔将军巴海、内侍卫大臣佟国维、御前五品带刀侍卫曹寅和拿着地图、记录此次东巡写出《鞑靼旅行记》的比利时传教式南怀仁的身影。由此可见,吉林城无论修建、定名,还是惯称,都与康熙皇帝的关注与重视密切相关,康熙是吉林城名副其实的缔造者、冠名人和代言家。(参见下图,吉林市水师营博物馆馆藏的高国方油画)
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改镇守“宁古塔将军”为“吉林将军”称谓,首任吉林将军 萨刺善。那时的吉林将军辖地不仅有大山岭、大平原、大江河、大湖泊、大森林,而且还有大海岛、大海洋和出海口,光海岸线就有数千公里。(满族文化网,参见下图,清朝时期吉林、黑龙江、盛京三将军管辖疆域地图与吉林将军辖区地图)
吉林城濒临松花江,一度被日本列强宣称为“水都”。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率先派出大批专家对吉林城进行全方位的调查,感慨吉林“城市典雅美丽,堪为满洲京都”。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9月21日,日本关东军 多门二郎师团进占吉林市,奉命代理东北边防军驻吉林副司令官兼吉林省主席张作相一切吉林官民政务的 爱新觉罗·熙洽,出于呈劝末代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借助外力复辟大清的动机,前往长春迎接关东军。为防有诈 多门二郎乘坐军列用火车头在后边推着车厢沿吉长铁路试探着缓慢开进吉林市,没费一枪一弹致吉林市沦陷为日本殖民地。
熙洽在出任伪吉林省长官公署长官的同时也成为日本侵华投降卖国的第一人。随着伪满洲国的建立,日本人进入吉林城开设机构、商埠。由于吉林老城建于江畔的河网地带,当时城北山麓,湖泡泽潦,东西相连,两端有河通于江中,城即坐落在江河湖水相连的“岛上”,而且内外城墙间还有护城河,颇似一座水都。面对丰沛的水资源环境,伪满洲国的出版物和日本发行的明信片都把吉林别称为“水都”,直至筹划设计和修建小丰满水电站。(满族文化网,参见下图,丰满发电厂老照片)
原创作者:刑警007
满族文化网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