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密集入驻,文化味儿怎么留?
餐饮密集入驻,文化味儿怎么留?
马婧
“刚进入前门大街,就看到了欧洲网红美食?”上周到前门大街游玩的王悦感到些许诧异。前门大街北口,新开的“庙街”小吃城格外醒目,临街档口正售卖着波西米亚烟囱卷、章鱼小丸子、烤冷面等小吃,虽然吸引了不少游客选购,但却令奔着文化体验来的游客感到失落。
作为北京最具文化底蕴的历史商业街区,前门大街一直在朝着文化体验式消费街区努力。伴随疫情给商业带来的冲击,前门大街近来开始新一轮业态调整,但五花八门的餐饮商户渐渐盖过了文化体验。如何守住文化体验式消费街区的定位?前门大街面临着新的考验。
前门大街开了个小吃城
炸酱面、馄饨、炸鸡、砂锅粉、烤串……前门大街新开的庙街小吃城里,引入了数十家小吃档口,除了北京特色小吃外,还售卖长沙臭豆腐、酸辣粉、花甲粉、过桥米线等。
记者注意到,除了部分小吃是连锁品牌店外,大部分小吃档口都并非大品牌,价格也比较亲民,例如有档口标出“炸串一元一串”的标牌吸引顾客。美食城中央是用餐区,每张餐桌中间都有一个小洞,用来投放烤串的竹签。
守着整条大街入口的重要位置,庙街在工作日时段客流不多,但在周末和节假日比较热闹,前来用餐的几乎都是外地游客。“逛街逛累了,看到这儿有可以歇脚的地方就进来了,以为有很多地道的北京小吃,想不到最先看到的竟然是波西米亚烟囱卷、长沙臭豆腐。”一位来自湖南的游客认为,小吃城没有太鲜明的北京味儿,和普通商业街或者商场里的小吃城并无两样,比较适合图实惠的游客歇脚,但很难吸引到回头客。
餐饮食品业态占了半条街
疫情以前,前门大街上的饭馆主要以老字号为主;疫情之后,前门大街新增了大量餐饮和食品零售业态,目前已有20多家餐厅以及近20家食品零售店铺,其数量在整条街的占比达到一半。
新开的餐饮店铺涉及啤酒、烤鸭、茶饮等多种类型,但整体来看,风格定位并不统一。例如,前门大街南口附近新开了一家文艺范儿小酒馆,不远处是一家新开的“大前门烤鸭店”,旁边还有新开业的老北京羊蝎子火锅店。
前门大街北侧最近迎来一家“西四包子铺”,但记者从华天集团求证得知,这家店并不是真正的老字号西四包子铺,目前华天集团正在进行维权。
前门大街上的食品零售店以老字号为主,不过,北京稻香村只在这里开设了一家店,苏州稻香村开设了两家店,此外街上还有家“京稻糕点”。有消费者在大众点评里吐槽,各类糕点店让人很难分清哪个才是地道的北京特产。
需统筹运营合理规划业态组合
近几年,前门大街围绕文化体验式消费街区的定位进行调整升级,引入了故宫文创、非遗体验馆等文化业态,但记者走访发现,这类文化体验业态的客流并不乐观,和餐饮业态呈现出客流两极分化的局面。
相比街边热闹的小吃店,2018年在前门开业的亚洲首家“大城小像”微缩体验馆如今客流十分冷清。微缩体验馆由英国默林娱乐集团斥巨资打造,运用了最新科技讲述老北京故事,但面对超100元的门票价格,不少消费者只愿在橱窗前拍照留念。记者在下午时段入馆参观时,整个馆内只有3名参观者。
“一条商业街的发展,首先应该是统筹规划和运营,虽然前门大街规划的定位一直是文化体验式消费街区,但由于运营主体不统一,直接导致整条街无法形成整体运营效果。”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认为,前门区域有旺盛的餐饮消费需求,餐饮商户越来越多是正常趋势,但问题在于餐饮没有特色,同时,前门大街也缺少有品质的文化类业态和主题活动,很难吸引本地消费群体到来。
赖阳表示,相比旁边的品质消费街区北京坊,前门大街同时拥有主街和背街小巷,有更多可发挥的空间,建议学习购物中心的运营方式,进行统筹运营管理,合理规划各类业态组合,引入国潮首店、旗舰店,定期组织文化活动,将北京传统文化底蕴和现代生活体验相融合,而不是止步于一个供游客打卡观光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