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四川味道,原来在这里!
乐山的美食,一直以来被两座世界遗产的光芒掩盖。
其实除了声名远扬的峨眉山、乐山大佛之外,乐山还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川味美食城。
真正的川味美食,其实不在宽窄巷子,而是扎堆在乐山的大街小巷中。
01
乐山大佛
通高71米的乐山大佛,坐镇于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汇流之处。
这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也是一座受万人瞻仰的人工奇迹。
最初修造大佛,其实并不是为了给人观赏。
而是在三江汇流之处,需要一座镇江之佛来压制“水妖”。
三江汇流之处一直水势凶猛,行船经过这里很容易颠覆,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
凌云寺中的一位名叫海通的和尚,想着水势这么猖獗,一定是因为水中有水怪。
于是他打算在岩石上刻造一座巨大的佛像,借着菩萨的法力降服水怪,普度众生。
那,为什么是一座弥勒佛呢?
因为唐朝时,弥勒佛在民间有很大威望,佛经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
武则天曾经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书》,想证明她是弥勒转世。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正是借助着老百姓对弥勒佛的崇拜,才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正统女帝。
在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下,当时全国掀起了一阵塑凿弥勒佛像的风潮。
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打造这样一座巨大的建筑,当然是十分不易的。
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工程一度中断。
后来历经了三代工匠,前后90年的时间才完工。
大佛上巧妙的排水系统,是古代匠人的智慧结晶,保障大佛千年来不被雨水过分侵蚀。
在大佛左右的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和上千尊石刻造像。
为了保护大佛雕像,曾经建有一座“大佛阁”覆盖在上面。
历朝历代屡毁屡建,最终还是毁在了战争里。
膝、腿臂、胸和脚背上留下许多桩洞,都是大佛阁存在过的证明。
02
乐山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曾经这样评价乐山的美食:
“食物上的演进,有四川人的用心。
小小的竹签,把每一天都有滋有味地穿在一起,串起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钵钵鸡的“钵钵”两个字,其实就是瓦罐的意思。四川风格的叠词,给人感觉十分亲切。
钵钵鸡和串串香都一样是用竹签串着,所以很多人都没有搞明白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钵钵鸡,从原材料再到调料,都要比普通的串串香考究得多。
把鸡肉串起来,把莲藕、土豆等各种蔬菜切片,浸在鸡汤和红油里,装入“钵钵”。最后再在表面撒上一层白芝麻,就成了一碗钵钵鸡。
串在签上的肉,用的都是当地的纯种土鸡。汤是土鸡汤,上面飘的油是土鸡油。
除了原料好,钵钵鸡能这么香,还有一个重要秘方就是藤椒油。
藤椒闻起来有股清香,吃起来的辣劲儿却十足。
钵钵鸡上的红油,不管是换成花椒油还是辣椒油,都不再是那个感觉了。
钵钵鸡都用大盆来装,但不是整锅都一定要吃完。
能吃多少拿多少,最后按签的数量算钱就行。
皮薄如蝉翼的猪肉烧麦,包上厚厚的肉馅,再沾上香香的辣椒油,一口一个。
夹丝豆腐干,是在炸好的豆腐干中夹入脆爽的萝卜丝。
豆粉的浓香,配上辣味,再蘸上酸甜的汁水,各种味道在口中交织,堪称一绝。
由于乐山大佛位于三江汇流之处,水上交通发达。
自古以来,美食文化就在这处重要的码头上交融。
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发源于苏稽镇的跷脚牛肉。
大锅牛肉汤里炖煮着复杂的香料,将牛身上各处的食材放在一起煮。
底料中层次复杂的香气,来自精心准备的几十味香料和药材。
“跷脚儿”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当时牛肉汤的生意太过火爆,来的人太多,吃的时候没有凳子可坐,只能把脚跷放在桌底的横杠上。
河南人吃豆腐脑,是搭配胡辣汤,再来几根油条。
乐山的豆腐脑,要加各种咸口的浇头,再配上一个锅盔夹饼。
熬制高汤,再加淀粉调制成的勾芡浓汤,加入豆花,再加上各种浇头:粉蒸牛肉、酥肉、肥肠。最后撒上大头菜、香菜、花生米等各种配料。
最重要的是,乐山的豆腐脑还要加上粉条。
四川人不止会吃辣,还很擅长用甜,甜皮鸭便是经典代表作。
先卤一遍,刷满厚厚一层糖,进油锅被炸得油亮油亮,最后再刷一层糖。
不过一只足够好的甜皮鸭,不能只有脆脆的“甜皮”,肉也要足够入味。
凉糕,是用一年一度的乐山大米制作。将大米做成米浆,晾凉之后再浇上红糖浆。
简简单单的一道美味,却登上了《舌尖上的中国》。
在胃被钵钵鸡和麻辣烫刺激的时候,赶紧来碗冰粉儿抚平一下“饱受折磨”的舌头。
清清凉凉的透明状冰粉儿,加上切碎的坚果和山楂片,添了丰富的滋味。
蛋烘糕外皮微脆,蛋饼厚实,松松软软,中间可以搭配各种馅料。
无论是甜口还是咸口,都能满足你。
吃凉皮肉夹馍,要配冰峰;吃火锅,要配冰豆奶。
乐山人吃辣,要配上一瓶经典的峨眉雪。
来乐山,不管是不是网红店,随便选一家,推开门进去都不会失望。
因为不好吃的店,在挑剔到了舌尖上的乐山,根本存活不下去。
一路逛,一路吃,就是这座巴适的美食城,最好的打开方式。
吃在四川,而四川真正的味,在乐山。
忽然,想去乐山吃一趟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