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遗老郑孝胥的老照片
郑孝胥(1860—1938),满洲国第一任总理大臣。
郑孝胥,中国近代政治人物、诗人、书法家。福建省闽侯人。
1889年,考取内阁中书。
光绪十七年(1891年),东渡日本,任清政府驻日使馆书记官。次年,升日筑领事,调神户、大阪总领事。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张之洞自强军监司。
1898年起历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京汉铁路南段总办兼汉口铁路学堂校长、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
宣统三年(1911),湖南布政使等。郑孝胥曾参与戊戌变法,与唐才常有过交往;立宪运动时期,郑孝胥也曾经参加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储蓄银行的创建以及新式教育的推动等。
1906年,被推选为预备立宪公会会长,参加立宪运动,要求清廷尽速召开国会。
1909年,曾任锦瑷铁路督办兼葫芦岛开辟事宜。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郑孝胥以遗老自居,先有楼在上海,题海藏楼,寓居于此,常与遗老辈相唱和,
1913年,筹办读经会。
1923年奉溥仪之命入北京,次年受任总理内务府大臣。
1924年北京政变后,协助溥仪出逃。
1925年后,负责溥仪的总务处及对外事宜。
1928年赴日本,筹划溥仪复辟活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负责起草满洲国国歌与建国宣言。
1932年满洲国建立,任国务总理兼陆军大臣和文教部总长。同年9月,并与日本关东军代表武藤信义签定日满议定书,承认日本在满洲国的特殊地位与驻军权。
1934年2月,溥仪称帝前在家中手持日本旗的郑孝胥和其儿子。
1934年溥仪称帝后,任国务总理大臣。郑孝胥后来因为反对日本方面对满洲国的压制,而于1935年5月21日失势;1936年后继续为日本侵略者效力。
1938年于长春过世,传言是被毒杀。
1924年11月29日,郑孝胥与庄士敦、陈宝琛、罗振玉等合谋挟持溥仪逃出醇王府。郑秘密到日本使馆共谋,抢先将溥仪“避进”日本公使馆。1925年2月,溥仪由日本便衣“保护”,偷偷由日本公使馆逃往天津。
“九ー八”事变后,郑孝胥加紧了投靠日本帝国主义的步伐。在郑的精心安排下,1931年11月3日,在“静园”,土肥原贤二与溥仪见面,商议建立“东北帝国”事宜。11月10日,溥仪乘日本“比治山丸”号汽艇偷渡白河(海河),郑孝胥父子在海上奉迎。溥仪换上日本轮船“淡路丸”号,于13日上年8时半,抵达东北的营口。
1932年3月9日溥仪出任满洲国执政。郑孝胥也当上了国务总理。7月15日,郑代表满洲国同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兼日本驻满洲特命全权大使武藤信义,正式签署了《日满议定书》,确认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一切权利利益”。郑孝胥自以为凭借他与日本上层人物的“交谊”和“建国功绩”,可以捞到部分实权,但实际权力却完全掌握在日本人手中。1935年5月,张景惠取代了郑孝胥。
擅长书法,由帖入碑,工楷、隶,尤善行楷字体,取经欧阳询及苏轼,而得力于北魏碑版,所作字势偏长而苍劲朴茂,然笔墨寒伧,品格不高,且用笔过于夸张,用笔给人有雷同之感,常有观一足以之感,不足学。今“交通银行”的形象仍沿用他的字。亦能诗,著有《海藏楼》。
鲜俊英,字华甫。曾任奉化县(今梨树县)知县。
满族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