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正门外的两座牌坊
牌坊,也称“牌楼”,是中国古代建立在宫殿、陵庙、街坊等处的纪念性、标志性建筑,有石雕和木结构两大类。如今辽宁北镇李成梁牌坊、兴城祖大寿牌坊、沈阳莲花净土实胜寺门前两侧牌坊,即分别属于这两大类材质范畴的牌坊。
沈阳故宫正门——大清门外也耸立了两座跨街木结构牌坊,东侧为文德坊,西侧对应处为武功坊。两坊样式相同,皆为琉璃瓦顶四柱三楼式,总体呈面阔三间、主间高两次间低的形式。沈阳故宫门前的文德坊、武功坊,俗称“东华门”、“西华门”,但其建筑形式与北京紫禁城东、西华门不同,紫禁城东、西华门均为城门楼构式。
沈阳皇城文德坊、武功坊的作用有三:一为象征,二为标志,三为中国古代城池风水理论的体现。
一、象征性建筑:立此二坊以象征清廷的文治武功。
“文德”二字出自《诗经·大雅·荡之什·江汉》中的“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含意是以礼乐教化四方百姓。“武功”二字出自《诗经·豳风·七月》中的“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和《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声》中的“文王受命,有此武功”。《礼记·祭法》也有“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两坊以“文德”、“武功”命名,又按中国古代朝贺时文官在东、武官在西的位置排列,意在彰显清廷文武并济的治国方略。
二、标志性建筑:作为清代盛京皇宫的东西禁门。
在清代,文德坊、武功坊这两座牌楼都设有可以开合的栅栏式坊门,是盛京皇宫宫前区的东西阙门,即进入宫廷区域的东西门户。两坊门外北侧都设有一座岗亭(现已无存),为守坊门侍卫值班处。即使王公官员人等进宫上朝面君,也须在此处接受盘查,之后才能被允许进入牌楼以内的盛京皇宫正门前。
三、中国古代城池风水理论的体现:文德坊与武功坊是盛京城抚近门(大东门)与怀远门(大西门)之间的街道的屏蔽。
文德坊与武功坊的设立,不仅增添了抚近门至怀远门之间的街衢的空间层次感,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城池风水理论。按照中国古代城池风水理论的原则,每座城相对的两门之间的道路决不可毫无遮挡地顺畅贯通,应置建筑物遮挡,否则就会“漏”或“穿”,即不能留住财富和确保平安。清太宗皇太极令人于盛京城抚近门与怀远门之间的街道设文德坊、武功坊,既使盛京城中心区域更显蔚为壮观,又使盛京城抚近门与怀远门之间的街道得到屏蔽,不能被一眼望穿。
沈阳皇城文德坊、武功坊在沈阳故宫区域的主要历史价值:两坊中间坊额白底金字,满、汉、蒙三族文字合璧,除坊名外,还有“崇德二年孟春吉日立”字样,可知其建于1637年(清崇德二年,即明崇祯十年)正月,是沈阳故宫现存建筑物中唯一明确记有落成日期的建筑。
作者何乐而不为
沈阳故宫正门——大清门外也耸立了两座跨街木结构牌坊,东侧为文德坊,西侧对应处为武功坊。两坊样式相同,皆为琉璃瓦顶四柱三楼式,总体呈面阔三间、主间高两次间低的形式。沈阳故宫门前的文德坊、武功坊,俗称“东华门”、“西华门”,但其建筑形式与北京紫禁城东、西华门不同,紫禁城东、西华门均为城门楼构式。
沈阳皇城文德坊、武功坊的作用有三:一为象征,二为标志,三为中国古代城池风水理论的体现。
“文德”二字出自《诗经·大雅·荡之什·江汉》中的“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含意是以礼乐教化四方百姓。“武功”二字出自《诗经·豳风·七月》中的“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和《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声》中的“文王受命,有此武功”。《礼记·祭法》也有“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两坊以“文德”、“武功”命名,又按中国古代朝贺时文官在东、武官在西的位置排列,意在彰显清廷文武并济的治国方略。
在清代,文德坊、武功坊这两座牌楼都设有可以开合的栅栏式坊门,是盛京皇宫宫前区的东西阙门,即进入宫廷区域的东西门户。两坊门外北侧都设有一座岗亭(现已无存),为守坊门侍卫值班处。即使王公官员人等进宫上朝面君,也须在此处接受盘查,之后才能被允许进入牌楼以内的盛京皇宫正门前。
文德坊与武功坊的设立,不仅增添了抚近门至怀远门之间的街衢的空间层次感,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城池风水理论。按照中国古代城池风水理论的原则,每座城相对的两门之间的道路决不可毫无遮挡地顺畅贯通,应置建筑物遮挡,否则就会“漏”或“穿”,即不能留住财富和确保平安。清太宗皇太极令人于盛京城抚近门与怀远门之间的街道设文德坊、武功坊,既使盛京城中心区域更显蔚为壮观,又使盛京城抚近门与怀远门之间的街道得到屏蔽,不能被一眼望穿。
沈阳皇城文德坊、武功坊在沈阳故宫区域的主要历史价值:两坊中间坊额白底金字,满、汉、蒙三族文字合璧,除坊名外,还有“崇德二年孟春吉日立”字样,可知其建于1637年(清崇德二年,即明崇祯十年)正月,是沈阳故宫现存建筑物中唯一明确记有落成日期的建筑。
满族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