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600年的元中都遗址
作者大军五七
元中都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张北县馒头营乡白城子村西南约400米处。这是一座曾遗失600多年,1999年才又被发现的元代都城遗址,也是迄今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元代都城遗址。
元中都遗址目前已发掘的皇城南门、宫城城墙和南门、中心大殿和西南角楼可供参观
元中都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七月,是著名的蒙元四三大都城(和林、上都、大都、中都)之一。它的建造者为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海山急于要建成中都,为加快进度,“发六卫军万八千五百人”、令“上都卫军三千人”加入施工,“罢不急之役”以保中都建设。至大元年(1308年)七月即建成宫城,从开工到建成宫城仅用了13个月,可以说创造了古代宫殿建筑的奇迹。后又加建宫城角楼、皇城和郭城,使其成为蒙元时期继和林(今蒙古国境内前杭爱省西北角)、上都(今内蒙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北)和大都(今北京)之后的又一帝国都城和皇室避暑、游猎胜地。元中都作为都城时间很短。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武宗猝逝,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元仁宗)继位。其对武宗劳民伤财建设中都不满,为顺应民意,继位不久即下诏"罢城中都"。元中都作为都城仅仅3年,之后仅作行宫使用,后任英宗、泰宗、文宗、顺帝等多位皇帝都曾到此巡幸、议政、作佛事。至正十八年(1358年),存世仅50年的元中都被红巾军烧毁,成为废址。自此,元中都就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直到600多年后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遗址才被重新发现。
元中都遗址的发现是我国城市考古特别是元代考古的重大突破,从而入选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元中都遗址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元中都遗址南距张北县城15公里,是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融处,北面和西面都是广袤的内蒙古草原。元代,这个曾经被叫做旺兀察都的地方,曾经是地广草盛、湖泊众多、天鹅大雁天上飞、狍子野鹿地上跑的美丽草原。遗址原称"白城子",历史上曾被误为辽将白天佐的家城,近200多年来则被误认为是辽代牲畜交易市场的“北羊城遗址”,1981年还曾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代此地叫旺兀察都,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海山下诏“建行宫于旺兀察都之地,立宫阙为中都”
1981年,时任张家口一中语文教师的尹自先经过考察,对“北羊城遗址”产生了怀疑。经过考察,尹自先在1982年2月22日的《张家口日报》上发表了《元代中都白城子》一文,大胆提出“此城实为元代中都城遗址”。1987年他又在《河北地方志》上发表《白城子说》,进行了进一步论证。1983年,张家口市文化局的刘建华、张北县文化局的张书平也前往“白城子”进行了调查。1995年,刘建华在《辽海文物学刊》上发表了《河北省张北县白城子古城之调查简报》,也认为“此城当为中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张北县考古工作者在“白城子”发现大量元代建筑构件。1997年5月,张北县文保所聘请省文研所陈应祺,实地测量、绘制了第—张“元中都遗址平面图”。1997年8月,河北省文物局、中国元史研究会、河北省张北县政府,在坝上古城张北联合举办了“元中都学术研讨会”。会议认定“白城子遗址”为“元中都遗址”。1998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张家口市、张北县文物部门组成了联合考古队,对“白城子”进行考古挖掘,最终作出了“北羊城遗址”实为元中都遗址的结论。
元中都是典型的“三套城”,自外而内由郭城、皇城、宫城相套组成,这是继承北魏洛阳都城的建筑模式。中都规模宏大,规格很高,并且具有典型的游牧民族特色,既有宫殿建筑,也有安置毡房的空地。宫城内显露地面的27处建筑遗址保存完好。在发掘中,考古队探明了建筑形制,发掘了宫城的中心大殿及周边建筑、南门、西南角楼。经过3年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石、陶、木、砖雕等建筑构件及铜、铁、骨器。其中出土较完好的汉白玉角部螭首的雕工极其精细,堪称元代雕刻极品。特别是前殿东步道南侧的砖雕象眼,堪称稀世瑰宝,还有“工”字形中心大殿,“三冠两阙三门道”梁柱结构的南门,奇特的“三出阙”角楼等,都为考古、古建、史学界提供了多项难得的研究实证。
中都平面示意图(据元中都博物馆)——宫城城墙长约610米,宽约555米,有四门和角楼;皇城城墙长约910米,宽约755米;郭城(外城)长约2310米,宽约2555米
宫城城垣保存比较完整,残高2~5米,四面城墙中部各有一门,四角有角楼(据元中都博物馆)
为保护和展示元中都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3年开始在遗址建设“元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18年6月,公园正式挂牌。此外,为充分展示元中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张北县在县城还建立了“元中都博物馆”,2010年12月11日正式开馆。这是我国第一个蒙元历史专题性博物馆,也是全国第一个以单一朝代为主题的博物馆。
元中都从建设到被烧毁仅51年
皇城南门遗址仅存柱础、砖砌矮墙和隆起的夯土了
皇城南门遗址——几十厘米高的夯土
皇城南门遗址——柱础、夯土和砖墙
皇城南门遗址——夯土和砖墙基
皇城城墙呈断续的土垅状,高不足1米,远处隐约可见皇城城墙
皇城南门通往宫城的大道,显然是重修的
宫城南门遗址——面阔88米,宽18米,3个门道,两侧可能还有阙台,地面铺玄武岩条石,为三冠二阙三门道木结构过梁式宫门
宫城南门遗址——左侧基础
宫城南门遗址——中央门道的玄武岩条石和城楼基础
宫城南门遗址——内侧马道
宫城南门复原效果图(据元中都博物馆)
宫城南门北面的小广场遗址——是一个位于宫城南门内侧的由砖墙围合的长方形遗址,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32米;砖墙很奇怪,是由4层砖砌筑的两道墙,东西两侧的围墙与宫城南门阙台基础相接;北侧围墙有东、中、西三门,现存砖铺地面和石柱础,其中中门为三门道,有砖铺道路直通宫城中央的一号大殿遗址
宫城南门北面的小广场遗址——东、西侧围墙中间也各有一门,有砖铺路面和柱础
宫城中央一号大殿遗址南侧——台基分为两层,南北长101米,东西宽50米,平面呈“工”字形,自南而北由月台、前殿、柱廊、寝殿、东西夹室和香阁组成,下层为宫殿回廊,共有七条上殿坡道;南面中央是砖铺路面通往南面的宫城南门;大殿南侧有三条上殿坡道,中间的是御道,两侧的是臣道
宫城中央一号大殿遗址南侧的中央御道——由黄色龙纹砖铺建
宫城中央一号大殿遗址南侧东西向道路的花纹砖
宫城中央一号大殿遗址——汉白玉莲花柱础非常精致
宫城中央一号大殿遗址——东侧的坡道
宫城中央一号大殿遗址——大殿出土的汉白玉螭首,雕刻精美,堪称元代石刻中的精品,此为复制品,原物存张北县元中都博物馆
宫城中央大殿复原效果图(据元中都博物馆)
远处的宫城城墙
宫城西门遗址
宫城西城墙——两边未见包砖,城墙就是夯土建造?还是砖都被拆了?
宫城西城墙南半段比较高,顶部已成锯齿状,为了防止倒塌,管理方在下面用黏土进行了加固
宫城西南角楼基础—— 残存台基高5米多,最大宽度16米,夯土外包砖建筑,向东、向北经三级缩折后与夯土城墙相接,双向三出阙的墩台形制。三出阙是阙制中的最高等级,是“天子之制”,一般用在帝王皇宫大门或帝王陵园大门两侧,以显示天下独尊的威严。我国考古发现目前以秦始皇陵的三出阙遗址为最早的实物证据,此外在洛阳隋唐宫城的正南门——应天门遗址也发现三出阙。现在在元中都宫城角楼发现三出阙,意义非同一般,不仅弥补了我国元代建筑三出阙的实物空白,而且在宫城角楼采用三出阙,元中都可能是绝无仅有。西南角台还出土了大量形制巨大的琉璃釉陶龙、凤、海马、行什等屋脊部装饰构件和浮雕龙纹的瓦当、滴水,这些建筑构件也都体现了角楼的皇家性质
宫城角楼复原效果图(据元中都博物馆)
宫城西南角楼复原模型和宫城模型(据元中都博物馆)
宫城西南角楼东侧的城墙——也被管理方用黏土进行了加固
宫城西南角楼东面的城墙——外侧保留了遗址原貌
宫城南城墙
宫城南城墙底部的石砌排水涵洞,高宽1.2米,长12,7米,两端各发现6根方铁栅栏断茬
元中都博物馆——出土于中心大殿的六六幻方,面刻有古印度-阿拉伯数码,蕴含着精妙的数学原理,一般放在房基下,用于辟邪防灾,古代视之为神秘之物
元武宗海山为什么要建中都:
海山即位时,元朝已经有大都和上都,漠北还有和林,为什么还要建中都?这要从海山争得帝位说起。大德十一年(1307年)二月,元朝的第二任皇帝成宗铁穆耳病死。其皇太子德寿早夭,亦无其他子嗣,因而皇位出现空缺。按照蒙古旧制,暂由正宫皇后卜鲁罕摄政,由她召集宗亲大臣举行忽里台大会,另选新君。卜鲁罕和左丞相阿忽台拟拥立成宗的堂弟安西王阿难答为君,乃召其入京辅政;而右丞相哈剌哈孙则试图拥立海山兄弟。于是哈剌哈孙和从怀州(今河南沁阳)先赶回北京的爱育黎拔力八达(后为元仁宗)发动政变,拘捕了皇后卜鲁罕、左丞相阿忽台和阿难答(后来都被处死)。此时,怀宁王海山还在青海,哈剌哈孙和诸王阔阔出、牙忽都等和答己想拥立海山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帝,但迫于长兄海山强大的军事压力,爱育黎拔力八达没有继位,而只是以监国之名义执掌朝政,后拥立其长兄海山为帝。大德十一年(1307年)五月海山在上都登基,为了报答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的拥立之功,封其为皇太子兼领中书令,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至大四年(1311年)武宗海山猝死,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仁宗,在位9年,但死后并未按照约定传位武宗之子和世瓎,而是传给了其子硕德八剌(元英宗),打破了叔侄相传的誓约。这个做法导致后来元朝长达20年的残酷而血腥的争位斗争。】。海山登基后,为了摆脱上都(今内蒙正蓝旗东北)和大都(今北京)旧贵族的掣肘,尽快树立自己的权威,方便联系漠北从征时的蒙古诸王贵族,海山登基仅十天便下诏“建行宫于旺兀察都之地,立宫阙为中都”(《元史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武宗一》)。但是,海山过于沉溺于酒色,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初八,在位不足4年的海山出人意料地猝死在大都玉德殿,年仅31岁。武宗死后,他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承了皇位,是为元仁宗。仁宗继位后很快宣布罢建中都,但仍作行宫使用,后任多位皇帝也曾到此巡幸、议政。至正十八年(1358年),红巾军烧毁中都宫阙,使其成为废址。曾经极度繁华的元中都仅存世50年,以大荣大辱走完了自己的历史历程。
元天历二年(1329年)八月在元中都曾发生过兄弟相残的“旺兀察都事件”(又称“天历之变”),继位仅7个月年仅30岁的武宗长子元明宗和世瓎“暴卒”,疑为声称暂摄帝位、等哥哥归来即归帝位的弟弟元文宗图帖睦尔用毒酒所害(有说趁和世瓎酒后熟睡时用铁钉钉入头顶致死),但《新元史》认为此非图帖睦尔本意,而是少年曾在漠北做过元武宗海山的宿卫的中书右丞相太平王燕铁木儿所为。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有《即事》诗描述旺兀察都事件:
当年铁马游沙漠,万里归来会两龙。
周氏群臣空守信,汉家兄弟不相容。
只知奉宝传三让,岂料游魂隔九重。
天上武皇亦洒泪,世间骨肉可相逢。
满族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