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满文学馆历史
口述人:关达夫,香坊满族联谊会理事,首任阿城满文学馆馆长、总教习,满语专家。
文字整理:那国学,阿城满族联谊会会长,黑龙江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满俗学者。
采集人:关双富、富玉、赵文忠
口述内容:满族传统语言——满文学馆历史
“阿勒楚喀,金都上京。历史悠久,遐尔闻名。满文学馆,于斯惟盛。师继先贤志,生怀爱国情。扬民族正气,启胞波童蒙。旨在:广见识,续传承。救消亡于濒危,扫群盲之愚氓。创设赖众智,办好尚少精。冀望曰:棫朴成栋。”这是从阿城满文学馆传出悠扬悦耳的“馆铭”歌声。
阿城满文学馆,在阿城民族宗教局和阿城满族联谊会的支持下,由关达夫发起并创办,于2006年3月5日举行开学典礼并正式开课。到2013年的3月15日,历时7年,已经举办了3期班,先后共有70多名学员学习,有50多名学员结业。现在的第三期班正在授课中。满文学馆是以满族语言文字的扫盲为目标,进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场所,是当代阿城唯一的传习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的私塾。学馆本拟三大要务:“讲学、积书、接待游学”。学馆实行“面向社会,开门办学,服务大局,回报人民”的办学宗旨。
老当益壮,余热发光。满文学馆馆长兼教习关达夫,花甲之年从哈市香坊区教育局校外办退休,是一位从教40多年的普教工作者,年近古稀却精神矍铄。创办学馆之前,他历尽艰辛,多方拜访、协调一些相关主管部门,吁请支持办学;自出资金置备教学设备、用具,甄选购基础教材及有关资料,尝试编印本馆教材。不分冬夏,顶风雪斗严寒,战酷暑冒风雨,坚持每周六早5点多钟就步走家门,赶6点钟从哈市新香坊到阿城的火车,然后再改乘汽车到满文学馆。来不及歇息就忙着拖地、擦拭桌椅,把教室收拾整洁后,8点30分准时讲课,每次3小时。在7年多的时间里,无论天气多么恶劣还是自家有什么事情,他都从未耽误过;他阅历广泛,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他探索改革教学方法,讲课深入浅出,师生之间互动,课堂学习气氛十分活跃,所以学员学习效果十分显著。
有位媒体记者采访时问他:“老先生,您退休了,这么大年纪不在家享清福,为什么不辞辛苦来办满学呀”?他爽朗地回答:“我是把决定好了要做的事情做好。守望满族精神家园,保护传承满族文化宝藏,不仅是我们应负的使命,也是我们上不负祖先,下不愧后人应尽的职责。作为教习,满学之于我是一项值得用整个人生去投入的事业。自愧花甲晚学,但却是一份完美的精神追求,几成一件痴迷的乐事,做点儿普及工作亦不失为爱心的释放,尽教习之职,能让自己更踏实,更宽慰,旨在为传承中华文化,为满学的创新发展做出些许贡献”。他为抢救并普及传承濒危消亡的满族语言文字而奔走呼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使学员们都非常敬佩。
民族意识驱动学习。满文学馆传授普及满族语言文字,许多满族人由民族意识驱动,都争先恐后地报名要求学习满族语言文字,求学的意愿甚高。但由于办学条件有限,每期最多只能招收20名学员。在三期班的70多名学员中,按性别分:男女学员各百分之50左右;按入学年龄分:最小的16岁,最大的74岁;按学历分;既有初中、高中、中专、大学的,也有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按职业分:有机关企事业退休人员;有大学、中专、中学的在校生;有在职的机关干部;有金史专家和大学客座教授等。大部分学员在民族意识驱动下,学习目的明确,如饥似渴地学习积极十分高涨。他(她)们像小学生一样遵守学馆纪律,课堂上全神贯注地听讲并认认真真地联系实际,力求学以致用。学员组成科研研学生会,实行民主管理,实现了“自发的学习,自觉的学习,学习的自觉”历史性转变。
开门办学服务社会。学馆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坚持开门办学、服务社会的理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每期班都请金史、满学专家讲女真、 满族历史和金源文化,使学员们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从而提高了对抢救频危的满族语言文字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学习满语言文字的自觉性。
学馆组织学员协助阿城满族联谊会承办了3届金源文化节的祭祀金太祖陵大典并列队参加祭祀活动和文化节开幕式。2008年金源文化节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满族秧歌邀请赛组织工作中,学馆的全体师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阿城满族一年一度的颁金节、春节团拜会和山神节,学馆不仅组织全体学员参加庆祝活动,而且还表演大合唱、用满语独唱、诗朗诵等节目,为节目增添喜庆气氛,为庆祝活动祝兴。
学馆还组织学员参观了金上京历史博物馆、金太祖陵、会宁府遗址和亚沟摩崖石刻,踏察莫力老街满族古城,使学员们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金源文化和满族历史。
原阿城博物馆馆长、金史、满学专家、学员关伯阳,学馆科研学生会主席赵文昌,教习关达夫3人,受阿城区档案馆委托,两次赴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吉林省档案馆调阅阿城历史档案,查阅相关的满族氏谱,查明了清代后期的勒楚喀副督统衙门的有关历史和几个氏族的家谱。学馆的师生们还为十多个满族族胞翻译了满文家谱。
通过走出去上课外课,服务于社会,大大地提高了学员们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促进了学馆的健康发展。
三期办学四大成果。满文学馆已经开办了三期班师生们以普及传承满族语言文字为主,同时在研究满族历史文化,挖掘整理满族民间文学,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择其主要的概括为:
一出满语专业人才。一期班的徐萌,结业后被哈市香坊区莫力街小学聘为满语教师。二期班的赵野,被吉林省伊通县聘为满语教师。二期班的赵文昌,在读期间主攻满文录入电脑,不断刷新速录记录,并为中国满族企业家联谊会监事会主席沈延柱、广东省教育厅干部沈延林主编的《沈氏族谱》撰写了满文,还为黑龙江谦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明继学著的《女真英雄》、《诗集选》等书撰写了满文。最近他正在参加满族历史文化系列丛书之一的《大中华少儿满语辞典》的编撰及满文录入。三期连读的优秀学员蔡铁志,用满文满语翻译了20多首歌曲,并多次在阿城区有关的大型节庆活动中登台演唱,受到观众们的称赞。
二出满文满语教材。由教师关达夫和学员赵文昌二人,根据一期班的教学实践,参考有关的文献和资料,编著了初级的《语音篇》,中级的《词法篇》和高级的《句法篇》、《章法篇》4本教材,而且都实行了汉字、满文、罗马字母转写三种文字对译,免费供学员学习,通俗易懂、非常适用。
三出满学文化专著。按照办学宗旨和学馆计划,教习组织并指导学员们共同编著了《阿城满文学馆系列丛书》一套,共4集20册。其中 第一集《阿承集》,包括:《大清全书》、《清文启蒙》《清文汇书》《重刻清文虚字指南编》《清史满语辞典》《穆氏满稿》6册;第二集《阿传集》,包括:《语音》、《词法》、《句法》、《章法》4册;第三集《阿创集》,包括:《幼儿满语》、《小学满语》、《满汉双语词汇》《女真满汉三语词汇》《满汉英日俄五语词汇》《满语400句》6册;第四集《阿新集》包括:《民族历史》、《民族风情》、《民间谱牒》、《民间满学》4册。现已全部完稿正在筹措资金,争取及早梓行。
阿城满联会老会长兼秘书长那国学,入一期班学习满语,迄今已历三期,孜孜不辍,勤苦精钻,经过查阅满文老档和搜集挖掘整理相关史料,编著了《满族传统莫勒真》一书,已于2012年7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二期学员赵文昌编著了《赵氏家谱》。7年来,学员们撰写专论、历史文化、民俗等文章50多篇,分别在国家、省、市、区级报刊上发表,有的还制成光盘进行宣传。金源文化发轫者之一、金史专家那海洲(二期学员)在深入细致的考察走访并查阅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和谱页、谱书后,撰写了《京旗移民始末》专论,绘制了拉林南八旗,洼浑河北八旗,海沟东八旗,杨树西八旗共32个旗屯的方位图,图文并茂全面详实地说明了京旗移民的时间、地点、历史背景,当时朝廷对移民的政策移民的目的意义和发展现状等等。解除了过去许多关于京八旗移住东北的疑团,为研究满旗历史的京旗文化,以及相关地区的发展史,提供了很好的资料。阿城还特为那海洲举办了京旗移民的专题报告会。
四处非遗保护项目。学馆的教习、学员们通过挖掘整理和申报,已经被列入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有7项,其中有4项还被列入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关达夫申报的“阿勒楚喀满语方言”、“醉墨指书”、“满族象棋”、“金都龙绣”现已列入市、区级非遗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学员那国学、赵文昌、关书楷分别整理申报的“莫勒真大会”、“颁金节”、“家祭”、“满族盘酱”都是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阿城满文学馆在三届七年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辉煌的足迹,现在正以矫健的步伐迈向灿烂的未来。
满族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