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的千层套路”上热搜,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北京8月7日电 题:【古人有瘾】“汤显祖的千层套路”上热搜,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作者:任思雨
假如汤显祖来到现在,他一定每天都能收到许多网友的私信:
“汤显祖你真是个废柴!”“小汤请你独立行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汤显祖:???我干什么了我?
制图:倪雯冰。最近,视频“汤显祖的千层套路”火了。在一款古风游戏中,外出探险的玩家需要经历一番“牡丹亭”式的爱情故事——帮汤显祖追丽娘。
但是,大戏剧家汤显祖在游戏里却遭到了玩家们的“百般嫌弃”,因为这位柔弱无力的才子干啥啥不行,使唤人第一名:“话让我搭、花让我摘、颜料让我送、礼物让我买、连坏人都让我赶……你追女朋友为啥都是我干活?”
游戏的设定本是虚构,那玩笑之外,历史中的汤显祖本人真的“懦弱”吗?惊艳世人的《牡丹亭》又是怎么写出来的?
他不仅不弱,还经常“硬刚”
公元1550年,汤显祖在江西抚州出生,古代,大多数文人都要“学而优则仕”,小汤也不负家族期待,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精通乐府歌行五七言诗,12岁能作诗,21岁考中举人,26岁就出版诗集《红泉逸草》。
不过在考试这条路上,年轻的汤显祖栽过不少跟头。
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是,当朝宰相张居正为了儿子们的科举考试,曾几次托人去拉拢汤显祖,想拉他当个陪衬,但汤显祖珍惜自己的气节操守,表示拒绝,不愿与之同流。
直到张居正去世后的次年,第五次参加考试的汤显祖才得以登进士榜,这时他已经34岁了。
之后,汤显祖做过一些官职,但秉性不改,拒绝随波逐流,面对不公还是喜欢“硬刚”。
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彗星出现在西北天际,皇帝认为不详,指责言官失职,要求大家修德反省。汤显祖于是上奏《论辅臣科臣疏》,他目睹当时的旱灾、饥荒与官僚腐败,文章直指当朝宰相的专权之弊,结果震动朝廷,他也因此被贬到远在雷州半岛的徐闻。
制图:倪雯冰。再后来,汤显祖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上任第三天,他就去考察当地的教育设施,后来又捐出了自己的所有俸禄,修建射堂和书院,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去到学校探看,亲自为孩子们批改文章,他在任的几年,让遂昌风貌大为改观。
尽管取得了不错的政绩,但汤显祖仍没获得什么个人的升迁,看透一切的他有了辞官退隐的念头。万历二十六年,汤显祖告长假还乡,弃官了。
至情至性的《牡丹亭》
汤显祖弃官的理由,有不满矿税之说,也有受排挤之说,总之,官场没有将他的理想发挥到极致,但在官场之余的写作,却让汤显祖的才能舒展开来。
青年时期起,汤显祖便开始执笔创作,万历五年至七年间,汤显祖在家乡试作《紫箫记》,之后修改写成《紫钗记》。
据学者考证,汤显祖弃官回家的第一年,完成了《牡丹亭还魂记》,之后,《南柯记》与《邯郸记》也相继定稿,他的代表作“临川四梦”就此完成。
“四梦”中最耳熟能详的,是至今仍在上演的《牡丹亭》。“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制图:倪雯冰。《牡丹亭》的很多故事情节取自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但汤显祖以“至情”为主要思想进行了改编,把原本的风流韵事,改成了杜丽娘因情而死、又因情复生的感人故事。
在古代封建社会,女性需要面对许多以礼为名的规范约束,杜丽娘知书达理,但对外界知之甚少,甚至连自家花园都不知道。在《牡丹亭》的故事里,“梦”是关键,游园惊梦改变了杜丽娘的一生;“情”是灵魂,杜丽娘对于感情的追求更多是生发于自觉、是人性意识的觉醒。
这里的“情”,不仅仅是爱情,更有些反抗封建礼教束缚的“真情”意味。
《牡丹亭》的火爆,与它的女性读者们
几百年来,《牡丹亭》在戏剧舞台不断创新,还通过书籍、剧本、点评本接续流传。它风靡江南的背后,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在女性群体中的传播。
这当中有几个颇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例如,江苏娄江的俞二娘自出生就体弱多病,但她是个聪明伶俐的才女,有一天,她在病床上看到《牡丹亭》十分喜欢,不但细细捧读,而且用蝇头小楷密圈旁注,后来,俞姑娘痛心于丽娘的遭遇,在17岁时惋愤而终。
后来,汤显祖知道了俞二娘和《牡丹亭》的故事后极为感动,他无不惋惜地写下《哭娄江女子二首有序》以悼念。
制图:倪雯冰。在杭州,还有位长相和演技绝佳的艺人商小玲,尤其擅长演《牡丹亭》,但因为太过投入,总是会将自己的遭遇同杜丽娘联系在一起。她曾有意中人却终而不得,于是,每每到《寻梦》《闹殇》几出悲伤的戏时,都演得缠绵凄婉、双眼含泪,长此以往,郁郁成疾。
一日,商小玲又演到《寻梦》,待唱到“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时,突然悲痛不已,倒在台上气绝而亡。
过去的名著流传中,往往少见女性读者的身影,但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曲折动人,杜丽娘大胆勇敢,给当时深受压制的女性带来了不小的心灵冲击,很多人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甚至有铁杆粉丝想要嫁给汤显祖。
到了清代,还有一部由三位女性点评的《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很有特色。
这部书由清代学者吴人的未婚妻与后两任妻子共同创作,其中,未婚妻陈同曾得《牡丹亭》剧手抄本,视为至宝,写下了大量留言批注,可惜未完婚便因病早夭;后来,吴人续娶的妻子谈则偶然发现了这个点评本,也仿照陈同的思路补充点评,但她没过几年也去世了。
又过了十几年,吴人的第三位夫人钱宜看到了两人留下的评注,她很希望保留这本共同创作的手稿,便说服丈夫帮她们出版,甚至不惜典卖金钗作为出版资金。三位女性从未见面,但都是真心地喜欢《牡丹亭》,这段点评本的故事也传作佳话。
“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现在的读者,可能不会再为这样的故事“痴狂”,但由汤显祖创造的艺术之梦,与故事里的真情真意,还在持续散发着影响力……所以现在,你还会“嫌弃”他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