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想念火锅!看完这部片,我的泪水它从嘴角流下来
每一个因为疫情而被禁足在家的日子,
都格外想念火锅。
想念咕咚咕咚冒泡的牛油锅,
想念香味浓郁扑鼻的清汤锅,
想念最正宗的九宫格,
想念最朴素的鸳鸯锅。
想念那些和朋友、爱人、家人
一起抢肥牛肥羊毛肚黄喉鸭肠鱼丸午餐肉的日子。
明天周末,既然仍然无法随心所欲出门浪,
不如就在家里跟着美食纪录片,
一起云吃火锅。
《沸腾吧,火锅》
《沸腾吧,火锅》是《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监制的又一档美食纪录片。
主创团队历时一年,走遍中国八大省份,筛选出了十种最具代表性的的火锅,用十集的篇幅,全面地介绍了火锅这种“国民C位美食”,用一贯高水准的镜头,透着屏幕都能让观众感受到火锅的色香味。
相信一集14分钟的时间里,每一分钟你都舍不得一开眼睛。
让你的“泪水从嘴角流下来”。
第一集讲的,是潮汕牛肉火锅。
潮汕牛肉火锅,最讲究的就是一个“鲜”字。尤其是对牛肉的追求,更是苛刻。
从宰杀,到运送到市场,要控制在4个小时内,以便保留下牛肉最原汁原味的鲜。
甚至连牛肉肌腱上的神经都还在抽搐,一跳一跳的。
为了减少运输耽误时间,影响食材口感与味道,潮汕地区最常见的牛肉店多半都采取了“楼下卖牛肉,楼上做火锅”的格局。
在楼下看重的那块肉,不一会儿就会出现在楼上的火锅里,见得到摸得着的肉,吃到嘴里,也更加美味。
不止食材足够新鲜,潮汕牛肉火锅对于牛肉的选材也讲究的厉害。一头重达五六百斤的牛,用来涮肉的,只有区区三分之一。
牛肉也不是一种食材,而是十来个不同食材——五花趾、三花趾、匙仁、匙柄、吊龙、胸口油......
五花趾,肌肉多,脂肪少,切成薄片在翻腾的热锅里涮几下,表面就会形成筋花,口感爽脆有嚼劲。
匙仁接近牛肋骨,肉中有细筋分布,脂肪含量也高,口感细腻,咀嚼几下满口都是牛肉浓郁的香味。
胸口油大概是潮汕牛肉火锅里最具有“争议”的一道食材。因为它不是肉,而是油,是牛胸口处的整块脂肪。
看似油腻,但是切片后放在锅里涮三分钟后,就能在食客的口中迸发出令人赞叹的滋味。
不论是哪一块肉,都被切的极薄,放在大漏勺里三起三落后,就能出锅。
再把一片片红白相间的牛肉拌上沙茶酱,放入口中,一口咬下去,肉汁瞬间炸满口腔……
幸福生活也不过如此了。
第二集讲的是重庆火锅。
如果说潮汕人追求的是鲜,那重庆人追求的就是麻辣,极致的麻辣。
虽说重庆火锅已经遍地开花,但最最正宗的重庆火锅,仍然是只有在重庆当地才能尝到。
重庆的石柱红辣椒,就是最地道重庆味的来源。
这种辣度达到4.5万高维尔的辣椒(比名声在外的墨西哥魔鬼辣椒还要辣4.5倍),正是重庆火锅底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辣椒和其他香料一起放入巨大的铁锅中不停翻炒4个小时,降低辣味,增加香度,于是就有了最最重庆味儿的火锅底料。
除了火锅底料,承载着重庆火锅精髓的还有火候。
圆拱形的火锅锅底形状,让同一锅火锅有了不一样的味道,牛油在中心处不停地翻滚将油脂推向了四周,使得中心处的汤最浓,四周的边上油重。
为了让锅里的每一味食材,都能煮的恰到好处,重庆人还琢磨出了火锅的另一种形式——九宫格,以便用不同的火候涮烫不同的食材。
牛肉、肥肠、鸭血、脑花等不易熟的食材,要放到周围的格子里,慢慢煮,直到煮熟、煮入味。
尤其是脑花。煮入味之后,入口即化,口感绵密,是老饕们必点的最爱。
而黄喉、毛肚、鸭肠这样的食材,则要放进最中间的格子里,七上八下地涮一涮。
夹一筷子放进口中,食材爽脆的口感和火锅绵延的香气蔓延在口腔之中,总是令人欲罢不能。
沸腾的一个个格子,就像是重庆人对于生活的热爱与追求,热烈、张扬、炽热。
烟雾缭绕间,你又能在吃着喝着的人群中,窥探到独属于重庆的那种热腾腾的江湖气。
在这个被疫情困住脚步的春天,
美食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美食,
它更像是支撑我们扛过困难的盼头。
与其说我们想念火锅,
不如说我们想念的其实是
一桌人七嘴八舌谈天说地的快乐,
一帮人热热闹闹吃到汗流浃背的酣畅。
就像导演曲楠说的,
“再没有哪种美食,
比火锅更能代表我们中国人
对于热闹的喜欢和团聚的向往。”
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
如果有,那就两顿。
疫情结束,去吃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