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35年前拍的中国美食纪录片,凭什么豆瓣9.2?
2020年,第一批90后馋猫30岁了。
如今,我们终于实现了儿时“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员”的理想:
国家一级珍珠奶茶品鉴师;
著名撸串冒火星子表演艺术家;
花样涮肉团体赛铜锅组冠军……
这些“伟大成就”,是我们父辈想都不敢想的。
他们经历的粮票时代,似乎就一个字:穷。
棒子面、蒸榆钱,过年才能吃顿红烧带鱼,冬天只有白菜萝卜……
然而最近,一部纪录80年代中国饮食的纪录片,把饱弟吓到了:
爸,妈,你们当年吃得也太好了吧!!!
这部纪录片名叫《中国之食文化》。
点开它,里面藏着1985年,最好吃的中国。
80年代的中国也太好吃了吧
纪录片共分5集,选择了北京、江南、广东、四川四个地区,作为中国菜四大代表,组成了前四集。
这四个地区的菜系,在你印象中什么样?
北京就是咸,江南啥都甜,粤菜都味淡,四川全是辣?
然而,《中国之食文化》的每一集,都在打破今天中国观众的“常识”。
1985年的中国菜,完全不是我们以为的样子。
影片的第一集,就为“天昏地暗”的北京美食,洗雪了冤情。
虽然旁白不停的“小麦粉制品”,暴露了北京美食充满碳水这件事,但说起北京菜的高端,人家一点不含糊:
仿膳饭庄的芙蓉燕菜,以蒸蛋白打底,配合手工清洗的燕窝丝,蒸制后浇汁而成;
金鱼鸭掌和蛤蟆鲍鱼的摆盘,让人不忍下箸;
至于这一品豆腐……这是豆腐?失敬失敬……
不仅宫廷菜厉害,家常菜大厨们,个个都是人间兵器:
名店“丰泽园”的厨师,为水发鱿鱼打花刀,令人极度舒适。
东来顺的切肉师傅,个个都是万里挑一的刀神。
据唐鲁孙先生说,过去这样的切肉高手,是最抢手的人物。
各大饭馆不但重金礼聘他们,而且要提前一年预约,否则根本聘不到高手。
重金有多重?师傅们一年只干一个冬天,能赚够一整年的生活费。
匠人的北京,怎么可能是美食荒漠?
▲切得像机器一样薄!
看完了北京的巧,再来看江南的富。
在很多人眼里,江南菜是小气的,一道菜一小碗,一筷子就能夹完。
然鹅,日本人镜头里的江南,特!别!豪!气!
鮰鱼,这么大!
青鱼,这么大!
锅巴,这么大!
更可怕的是,镜头宛如没事人一样,扫过了整整一匾刀鱼……
摄制组一定想不到,如今一条刀鱼,都是一堆人民币了。
在影片的视角下,江南物产之丰饶,冠绝天下。小气?自然不存在的。
就像寻常人眼里,火腿,只不过是提鲜的调味品,或是增色的点缀。
只有在江南,才有虹桥赠珠、蜜汁火方,以整块火腿为主料,与剔透的鸽子蛋、清甜的栗子与蜜汁搭配,突出最极致的味道。
豪华与大气,才是江南菜的天赋属性。
▲虹桥赠珠,以火腿铺成“桥面”,两边的“珠”是鸽子蛋
▲蜜汁火方
然而,剧组并未把最高的赞誉留给江南。
到了第三集《食在广州》,旁白的评价,一句话:
“全中国最热爱美食的地方”。
1985年的大吃省人,甘愿为吃下一切工夫。
麒麟鲈鱼,以鲈鱼、火腿片、竹笋、香菇蒸制而成,极尽盘飧之美;
广东盛产的海参与虾丸,加以上汤烧制,名为“珠海丹心”;
鱼肚镶虾胶,饰以蟹黄,名为“金盏银盆”。
最绝的一道“百花争艳鸭”,以炸鸭块、蟹黄、鹅肾、虾胶、鱿鱼调制,鸭肉与干鲜海味花团锦簇,令人目不暇接——
对原材料近乎整容的处理,是国菜美学达到极致后,产生的独特艺术。
▲你能找到鸭肉在哪里吗?
甚至连早茶点心,都有着奇妙的复合感:
奶油百篇糕,将蒸好的蛋糕切成小块,混入椰蓉、榄仁为馅,再以面皮包裹,一层皮一层馅,反复几层后,在表层撒上咸蛋黄与鸡蛋松,再次蒸制,才是“糕中有糕”的一道点心。
这道泮溪酒家的招牌名点,今天已经无缘得见了。
只有这部纪录片,以影像证明了“神迹”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