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鱼不见鱼,长江流域延续千年的独有风味!
有这样一种中国地方特色小吃,外表呈糕体,顶部被蛋液涂满,通常被切成长方形,整齐摆盘,盖上木耳、辣椒、猪肉丝清炒做的浇头,即便入口都很难想象,它的原材料竟然是鱼。
这道美食名曰“鱼糕”,发源地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区,今湖北省宜昌至荆州一带,俗称楚夷花糕,它采用鱼糜、鸡蛋及猪肉为主要原料加工蒸制而成。
其发源地——荆州,因临江而建,水产资源丰富。变着花样吃鱼,成了当地人优哉游哉的生活里极大的乐趣。
古城荆州
荆州鱼糕,就是这样一道楚地延续了千年的盛宴大菜,它以“吃鱼不见鱼,鱼含肉味、肉有鱼香”闻名;整体“晶莹洁白,软嫩鲜香,有韧性,对折不断”著称。
南宋末年,鱼糕在荆州各县广为流传,权贵宴请宾客,都把鱼糕作为宴席主菜。清朝时,凡达官贵人和有钱人家婚丧嫁娶、喜庆宴会,都必须烹制鱼糕,以宴宾客。
无论荆楚地带的吃鱼历史怎样更迭,人们的宴请早已形成“无糕不成席”的传统。
鱼糕,虽在荆楚地带的寻常百姓家的饭桌常常出现,但是其做法之考究并非普通人家能随意做出。日常解馋,荆州人会去当地的鱼糕店直接按斤购买,如果需要寄给外地亲朋好友,也可以抽掉真空。不过,鱼糕是与时间赛跑的食物,常温保存也只有3天。
为弄清楚一条鱼糕的诞生始末,台台找到一位当地做荆沙菜十余年的厨师,为我们还原这道QQ弹弹的荆州特色。要知道,虽然鱼糕看起来平平无奇,实则做起来耗时费力,很讲究所选食材的新鲜度,同时极大考验了制作师傅的耐心。
首先,挑鱼就是一大讲究。
草鱼,因体积大于普通鱼3、4倍,肉质鲜美,且栖息于当地所处的平原地带的江河湖泊,易养殖,因此成了制作鱼糕的主要选择。但如果要求品质更上一层,性质烈但营养多元、肉质紧的青鱼则是上等选择。
两条约7、8斤重的草鱼往往经过繁复加工最终只能做一屉多一点的鱼糕。 去骨,片鱼,也是只有炉火纯青的“掌刀人”才能完美切取,手起刀落迅速切断中间大骨。
鱼糕除了鱼肉的细嫩还要搭配猪肉的嚼劲,一块猪五花取其最油腻的肥膘肉即可,瘦肉部分全部剔除。猪肉肥得彻底,鱼肉鲜入骨髓,选取纯里脊部位的鱼肉口感最佳,一斤鱼肉比四两猪肉,就是鱼糕最完美的搭配。
刀快落而力大,刀锋切击鱼的细胞、肉的胶原,两者逐渐交融,最终混作肉糜。手切费力,师傅很快就汗流浃背,但是为了不影响鱼的纹理,手工比机器效果好。
荆州鱼糕口感以咸鲜为主,无需复杂佐料夺取鱼肉本身的鲜美,盐、葱、姜简单调味即可迅速打开味蕾。
揉合调料搅拌鱼肉和猪肉也有讲究,只能顺着一个方向不然很难上劲,约半小时,鱼肉、猪肉和调料搅合到有粘性,直至成了一团晶莹剔透的糊,拿起来不会顺着手掉下来,这盘“鱼肉混杂”终于能上蒸锅了!
揭开纱布,美味充分展露,食者完全不知道这团团糕体前身是条鱼,刚出炉的咸鲜 、热气在嘴里铺垫,肉香弥漫开来,再涂上新鲜蛋液,回锅蒸三分钟,熟透后放凉一会。
嘴馋的台台已经忍不住让师傅切下一小片尝鲜,鱼肉越嚼越有,猪肉味却偷偷藏了起来。
此时的鱼糕已经味道极佳,但是荆州人还嫌不够“惊艳”,一定要为它淋上色泽鲜美的浇头,才愿意摆上桌供客人享用。
荆州人吃鱼糕,一般分为清蒸、盖浇、下火锅。
春节期间气温较低,为了保存鱼糕的鲜美,一般是采取清蒸的方法。农家小户会蒸上一蒸笼,常温保存,短时间内不会变味,切好装盘后,需食用时重新放到蒸笼中蒸热蒸透,即可直接端上宴席。
想要口感层次更丰富,浇头灌入鱼糕成为首选。而炒鱼糕的浇头一般为葱段、辣椒、肉丝爆炒后加浓汤勾芡。
更简单一点的,就是直接下入热乎乎的火锅、砂锅,易入味的鱼糕浸泡入汤水,瞬间泡发湿润,这是冬日里荆州人的味觉体系中最诱人的一口!
一种鱼糕,吃法颇多,每一口,都体现了楚人对食物制作的精益求精。
荆州人的家乡味道,总少不了这盘鱼糕,无论是简单加热还是搭配讲究的出品,夹起它放进嘴的那一刻松软、绵滑,是任何一道鱼做的宴席都不能比拟的美食记忆。
由于鱼糕做法复杂难以保存,非逢年过节很少有人专门做此美味。如果你有荆州的朋友帮带或者有机会亲自去一趟荆州,别的暂缓,鱼糕先来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