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6岁上大学,38岁成为院士,后来却选择从政,网友:太可惜了!
现在我们不少的高校,很青睐于留洋博士。他们认为留过洋的博士,好像就比国产的强,只有在国外读过博士的人,才具备“国际视野”。似乎国产博士就是“井底之蛙”。
不少国内的企业,对海归派的大学生,也是“情有独钟”的。喝过洋墨水的人,似乎就是比国内的大学生高人一等。这样就造成有不少的人趋之若鹜,高中就有不少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外去学习,好歹也能混个“洋文凭”,将来回国大有“发展”。这样也造成了不少国外的野鸡大学盛行。国外的假文凭也曾经一时蒙蔽了许多国人的双眼。
今天我要说的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国产博士,他的成就绝不低于留洋博士,而且研究的技术还领跑世界。38岁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中国最年轻的院士,让不少留洋博士甘拜下风。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柯。
01
求学成长之路
卢柯出生在甘肃华池一个偏远的山区,直到读高中时,他才从贫困的山区里走出来。虽然他的父母都是老师,对他的管教也非常严格,但并没有束缚他聪明而又不拘一格的天性。
卢柯从小就是一名学霸,他16岁参加高考,他以高过录取分数线60分的成绩考入了华东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机械系,攻读的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进入大学之前,他对这个专业一无所知,只知道是一个工科专业,名字听上去也很喜欢。但进入大学之后才发现跟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引以为傲的高考成绩也让他大失所望。原来在系里100多名同学中,他的高考成绩竟然排在倒数第二,这让卢柯深深地吸了一口冷气。要想不落后,只有靠自己奋力追赶了。
卢柯把全部的心思集中在学习上,四年之后他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考上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生,攻读的还是相同的专业,他觉得这个领域里还有许多未知的世界。1988年硕士毕业后的卢柯,获得了到国外去留学深造的机会。在别人眼里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卢柯并不这么想,他觉得越简陋的环境,越能激发人的创新和斗志。科学的研究更取决于人的能力。最终,卢柯还是选择继续留在金属所里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卢柯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继续留在所里任研究员。
02
研究技术领跑世界
卢柯从上大学开始就一直致力于金属材料方面的研究。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纳米材料技术方面。在读博士时,他就对非晶态金属的晶化动力学及微观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非晶态材料有序原子集团切变沉积化机制,破解了经典理论难以解释的实验结果,还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他因此获得了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博士毕业后的卢柯虽然留在所里工作,但他敏锐的目光已经放眼到国际。纳米技术当时在国际上刚刚兴起,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卢柯立即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纳米材料研究方面。他的目光和智慧与众不同,他并不认为国内的研究刚起步就会比别人的差一等。他独辟蹊径、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制备纳米金属的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这种方法不仅工艺简单,而且晶粒度易于控制、界面清洁且不含微洞等,具有多方面的优点。
他的论文一经发表引起不少同行的高度关注。他的制备方法成为当时国际上制备纳米材料最优的方法。他的研究成果使中国在纳米晶体研究领域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领跑于世界。他还被邀请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撰写此领域方面的学术专题。
1998年,国际纳米材料年会授于卢柯金质奖章,表彰他在这一新兴领域里做出的杰出贡献,还被当选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的委员。
2000年,卢柯的科研团队又在实验里发现了纳米金属铜在室温下的“奇异”性能,他的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周刊上,又一次引来了不小的震动。纳米材料的“鼻祖”葛莱特教授认为,这是本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奇异性能的发现,缩短了纳米材料和实际应用的距离。这个研究成果还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2003年,卢柯团队又在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二篇论文。此项研究成果又一次评为了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卢柯并没有停止研究的步伐,2004年,他的研究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三篇论文,他们经过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纳米结构——纳米孪晶。他们发现纳米孪晶铜具有超高的强度和导电率。后来,卢柯还被美国《科学》杂志聘为评审编辑,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此高端的国际学术界上任职。
此后,卢柯还陆续地公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材料领域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卢柯在国际上获奖无数,中国在纳米材料的研究方面,也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卢柯因为在科学上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他于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此时他年仅38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
2004年,他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后来又被德国科学院增选为院士,还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03
从学术界到政界
2018年10月,卢柯正式出任辽宁省副省长一职,从学术界跨界到了行政。
虽然现在的卢柯既是辽宁省的副省长,也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身兼数职。但是有不少网友认为,这样杰出的科学家从政,实在太可惜了,这是浪费人才。培养一个科学家本来就不容易,更何况还是世界顶尖的科学家。
理论上讲,他可以一边做管理,一边抽时间搞科研。但是作为一个副省长,他的公务一定十分繁忙,根本抽不出足够的时间来搞科研。这样,他哪有足够的精力来从事科学研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