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用的那些“洋雇员”
本文摘自:《文史天地》2012年第10期,作者:李晓巧 ,原题:《晚清重用“洋雇员”》
清朝治下的中国,外国人起初很受歧视,但在西方坚船利炮轰击下,以及国内形势所逼,清政府不得不雇佣洋人,为我所用,于是,洋人的身影覆盖了晚清相当多的部门。
晚清军事领域:“洋”影幢幢,华洋联手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初尝西方“夷人”的厉害,既惊惧,又不屑、狐疑。当太平天国的烽火席卷大半壁江山时,清廷想到了洋兵、洋武器、洋炮艇。1861年1月,恭亲王奕等人向咸丰帝提出“傥酌雇夷匠数名,在上海制造(枪炮),用以剿贼,势属可行。应请敕下曾国藩、薛焕酌量办理”的建议得到批准。这标志着清政府“引进外籍专家”战略被正式确定下来,目的是消灭太平军。
1860年5月,上海道台吴煦着手筹建了一支“夷勇”,美国人华尔和几名同伙带着200名菲律宾士兵拉开了晚清雇佣军的帷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常胜军”。初期主要构成是菲律宾“马尼拉兵”,其后陆续增加中国士兵,所用枪支是当时堪称先进的连发快枪。
1862年9月,华尔死后,继任者是英国人戈登,常胜军当时人数为3000人。常胜军受李鸿章管辖,李鸿章定期支付常胜军官兵饷银以及英国人供应弹药的费用,此外,还不得不接受了英国人一个条件:如果调动常胜军越出上海周围30英里,要事先取得英国当局的同意。
常胜军武器精良,这些武器在战场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李鸿章见识了西方武器的厉害,在写给曾国藩的信中不吝溢美:“炮力所穿,无孔不入……西洋炸炮,战守攻具,天下无敌。”
常胜军和淮军联手,使得20多万太平军被牵制在苏州周围,丧失了回援天京的时机,“这些部队本可用来大举进攻南京外围的曾国荃部队的”。1864年5月围攻常州的最后一次战役后,因常胜军军纪过于败坏,戈登和李鸿章将常胜军解散。
1862年,英国人士迪佛立还组织外籍军官对6000名左右的驻京清军精锐和挑选出来的旗人进行了训练,这就是晚清皇室很看重的神机营,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这支使用火器的部队曾驻防北京周围抵挡列强。
1862年7月,浙江巡抚左宗棠与法国舰队司令勒伯勒东、法国人日意格合作,派法国军官训练,用洋枪洋炮装备了约1000名中国士兵,这支中法混合部队,历史上称之为“常捷军”,又称“花头勇”。1863年,勒伯勒东及其继任者买忒勒在绍兴先后受伤毙命后,左宗棠以德克碑接任。常捷军的大炮对于左宗棠攻城克敌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1864年10月,常捷军头目德克碑获得了提督衔及1万两纹银的奖赏。
有意思的是,除了清军雇佣外籍军官、组建了一些混合军队外,太平军也雇佣外国军官,美国人白齐文投奔太平军即是一例。再譬如1864年7月太平天国天京城破后,侍王李世贤的部队在福建漳州继续抵抗,其时就有16名“洋兄弟”帮助训练太平军使用西式武器,而进攻漳州的部队也是由法国人负责训练的。
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雇佣了很多外籍军官训练、协助指挥部队,其中以北洋海军聘请的外籍军官为多,普通军官与洋员人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