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的满洲人和蒙古人情况怎么样?
(Yul Brynner ,上世纪中好莱坞著名的"光头明星",父亲是布里亚特蒙古人)
在美国英语里Mongolian American 或 Mongol American就是指蒙古后裔的美国人。包括来自蒙古国、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地区的蒙古人。
在近代史上,除正常因工作、学习等原因去美国的蒙古人外,还有因上世纪苏联等政治原因而移民到美国的。因为当时特殊历史时期,美国还针对蒙古人移民出过特别法案,如1951年8月31日,美国国会通过法律允许卡尔克梅人作为欧洲人移民美国。1965年美国通过《移民和同化法案修正案》,其中有给予来自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蒙古移民的配额。因美国许可自由迁徙,所以来美国的蒙古人居住地比较分散,分布在美国的很多地区。目前来美国求学的蒙古人也非常多,据调查在30多个州都有蒙古留学生求学。因为美国一般不做民族登记,我看过前几年前有关部门统计,美国籍的卡尔梅克蒙古人大约有1000多人。美国籍的蒙古人总数大约是3500人。
相比之下,在美国的满洲人的人口更是少的可怜。
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有379位满洲同胞填写了manchurian ancestry。
美国自诩是自由世界天堂,应该是世界各民族都有。满洲最为历史上一重要民族,在美国应该有,而且应该有一定数额。但2000年人口普查却只有379位填写满洲,让我还是大吃一惊。但也可能是美国统计比较严格,因为各地蒙古人到美国的有很多批,少的有几百人,最多的是苏联解体以后,从前苏联和蒙古国去美国的有1500-2000人,按一般人口繁衍速度,也应该比较多,但最新统计是在美国的蒙古人总人口也只有3500人。
在美国,也许会有是满洲人而未报自己民族的。如果说,在国内,自进入民国以后满族人口大幅度减少,是因为民族歧视和压迫造成的。但在国外,历史上可能存在排华,但并没有专门排挤满洲人的,所以如果自己不报是满洲人,就不能再找排挤迫害或是政治歧视的原因,更多的可能是对出于对某段历史痛苦的记忆,而把自己的满洲人身份与之相联系的痛苦记忆一起选择了遗忘。
我们满族文化网,对比一下我们的兄弟民族蒙古族,在美国的蒙古人大约是3500人,确实比在美国的满洲人多了很多。我们可以从网络上看到有关媒体报道,在美国的蒙古族经常举办盛大活动,如在旧金山、在纽约每年都举办蒙古族的那达慕。如在纽约的那达慕,就是由“蒙古国驻纽约使馆”以及“纽约蒙古人协会”联合举办的。
人口比满族人少很多的锡伯族,在澳大利亚、日本等都建立有锡伯族联谊会,并举办西迁节庆祝。
反观海外的满洲人。如果说没能人,那真是冤枉海外的满洲人了,满洲人比较杰出,到哪都能出一些顶尖级的人物。在美国的满洲名人也有很多。
满洲富察氏傅履仁陆军少将
满洲瓜尔佳氏、美国共和党议员关学军
虽然在美国的满洲人填报满洲的不多,但还是379位满洲同胞填报满洲,说明在美国的满洲还没有死,这379位满洲同胞就是在美国的火种。希望以后能看到在美国的满洲人能组织起活动。
在美国的满洲人和蒙古人是否有经常往来,我不清楚,也查不到相关资料。但看有关资料,因到美国的一些蒙古人还保存藏传佛教信仰,所以与美国的藏族人联系很多,在美国有藏传佛教的蒙古喇嘛和藏传医学的执业医生。尽管在美国是比较开放的社会,但老年蒙古人还是希望年轻一代找同民族的伴侣,也就是族内婚。因信仰问题,在美国的蒙古人和藏族人存在通婚。
据一般了解,在美国的蒙古人都关心蒙古国的情况,也就是说对蒙古国有认同感。这也难怪,在美国举办的各种蒙古人的大型活动,蒙古国在美国的使领馆出面支持甚至资助。虽说俄罗斯联邦有几个蒙古人共和国,但因为这些终归不是独立国家,也就是在美国没有领事馆,自然缺少了对在美国的蒙古人的影响力。
一位网名叫楠迪的在美国的蒙古族同胞提供给我一些在美国的蒙古人活动信息。
这是在美国新泽西州Princeton的成吉思汗祭典。每年十一月初,相当我们在中国的满洲人欢度自己的族庆颁金节的时候,在美国東海岸的这座城市,来自世界各地的在美国的蒙古人都会在这里举办纪念聚会活动。参加者大多身穿蒙古族传统服装,在这天舒展自己的民族情怀。
看参加活动的人,还有一些西方人的面孔,或许是喜爱蒙古文化的西方人。也可能是有蒙古血统的西方人。
虽然蒙古人在美国居住的比较分散,但在蒙古人相对集中的社区,如在美国纽约和华盛顿的一些蒙古人聚集的社区里的就有小型蒙古学校,会教蒙古语还有蒙古历史和传统习俗,传承蒙古文化。
虽然一般在美国的蒙古人还保持藏传佛教的宗教信仰,也有一些宗教活动的产所。还有一些在美国的蒙古人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如美国加州的萨克拉门托就有一座蒙古教堂,用蒙古语做周末布道,把宗教信仰与传统民族文化相结合,蒙古文化氛围还是很浓的。
真的感觉,满洲人在文化传承上,与蒙古人相比,可不是一星半点的,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们一边祝福蒙古朋友传承自己文化,一边要给自己加油,满洲加油!!!
作者富察春兵
满族文化网出品,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