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崇拜在塑造民族过程中会有什么强大的作用?
阿尔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但早期的祖先崇拜只局限于本家族的祖先,英雄崇拜,也只是在自己家族或部落内传唱的英雄故事。但这与构建一个统一民族还有很远的距离。
民族和民族主义概念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传入中国也是近代,是革命党在海外首先树立起汉族的形象,而对立面就是满洲族。
但因为满洲自身构建统一民族上,着手开展非常晚,晚清还主要表现为八旗一体,没完全突出民族。而清帝逊位,八旗体制被打破,民族本来就居住分散,因生计问题,开始人口流动,导致小聚集都非常少。因为避免被歧视,大多数不敢承认自己是满洲人或是旗人,所以构建统一民族的工作被推迟。就民族统一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于一身的老罕王的崇拜,就非常晚,非常的不成熟。
严格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恢复民族政策后,满洲才打造现在民族的特征,包括对于满洲民族象征的老罕王崇拜。
满族文化网曾于2016年6月16日发文章《蒙古人崇拜成吉思汗与满族人崇拜太祖爷是否有不同?》,对比满洲的老罕王崇拜和蒙古的成吉思汗崇拜,在现实生活,两个民族存在很大差距。
这就是因为蒙古在近代,不但出现一个蒙古国,在中国境内的蒙古,在民国时候,就保持着一定自身实力,解放后,又成为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所以近代民族构成上,蒙古族就走在前面。如果说成吉思汗崇拜,也是近代民族的产物,蒙古的一大特点就是各部的文化不同,产生各部差异,而能将蒙古各部统一为一个整体的,历史上就是成吉思汗。蒙古人对成吉思汗的崇拜,并非是他战胜了多少国家,扩张了多大面积,取得了多少战役的胜利,因为这些对于蒙古族来说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统一蒙古。在成吉思汗之前,无人统一并整合为蒙古族,成吉思汗之后,虽然蒙古帝国曾走上无比辉煌的时代,但盛极而衰,蒙古帝国也走上分裂的局面,而且这样状况一直持续下去。所以成吉思汗,无疑是所有蒙古人团结的共同纽带。
在内蒙古,有成吉思汗的象征的陵,每家都举办几次纪念活动,很多地方建立成吉思汗的雕像、庙宇,是蒙古人集体纪念成吉思汗的场所。在几乎每个蒙古人家庭,都会在显要位置,摆放成吉思汗的画像。
在一些满蒙八旗后裔共同搞活动的地区,都是把成吉思汗像和老罕王像并肩悬挂,代表着两个民族的团结和互助。
在蒙古国,在苏联控制时期,成吉思汗崇拜长期被禁止。而苏联解体后,蒙古国走上真正的独立,对成吉思汗的崇拜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如果您去蒙古国,可以看到崇拜成吉思汗融入流行音乐、商标、物品袋、服装、钞票、邮票等各方面。可以感觉到成吉思汗就是蒙古人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满洲人离之远矣。
要说华夏族的黄帝崇拜,起步也是非常晚。因为蒙古的成吉思汗和满洲的老罕王都是真实人物,而黄帝则只是民间传说,把他打造为汉族祖先,加以崇拜,是近代海外革命党塑造汉族为一个现代民族才产生,甚至还搞过一个黄帝纪元,但这些都是缺乏依据的。
现在搞纪念黄帝出了两个地方,一是陕西的黄帝陵,一是河南的黄帝故里。但这中间,存在很多被人质疑的地方。
河南新郑的黄帝故里,最初只有用作新郑兽医站养鸡场的民国道观“显龙宫”,近年改建成轩辕庙,开始说明清庙宇,后又变成汉朝庙宇。2003年,对外宣布三月三是黄帝登基的日子,2007年的宣传又变成是黄帝的生日。而且把新郑认定为黄帝故里,目前,即无任何专家考证,也没有国家机关以官方身份认定,所以说他是黄帝故里本身,就存在疑问。
而陕西的黄帝陵,则根据二月二龙抬头说法,认定黄帝的生日是二月二。而且对于真正黄帝陵在哪,存在很大争议。司马迁《史记》只记载是葬桥山,并无具体地点。因为这本来就是传说。陕西省黄陵县是汉武帝在黄帝去世几千年后立的衣冠冢,并非黄帝真正葬地。唐朝建立桥陵,到宋朝,又把黄帝陵从桥山西麓迁移到东麓。现在还有几处其他地点的说法。
朝鲜的檀君崇拜,跟华夏古代的黄帝崇拜差不多,都是非常淡,而且存在言语不清的地方。也是近代,面对日本殖民统治下,为塑造现代民族,而加强檀君崇拜的。日本为统治朝鲜,就从历史找依据,提出日鲜同祖,认为日本大和族和朝鲜族有共同祖先和共同历史,打造为一个民族。而朝鲜为保持独立,就要重视研究朝鲜自身独立发展的历史,特别的传说中的檀君祖先,把檀君崇拜推崇为统一朝鲜民族的共同祖先,对朝鲜族反抗日本殖民统治,提供精神依据。
华夏族的黄帝崇拜,和朝鲜的檀君崇拜,都属于想象中的民族祖先,就是为近代民族打造统一祖先,而树立起的产物。这也说明,一个现代的民族发展,就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人物,作为全民族崇拜的对象,无论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是想象中的祖先人物。
作者富察春兵
满族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