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干戈为玉帛的澶渊之盟
《化干戈为玉帛的澶渊之盟》
李晓伟
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签订的一个重要盟约,它结束了两国长年交兵的局面,从此,北宋向辽国提供“岁币”,两国结为兄弟之国。这个盟约保证了两国在此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基本和平相处,保持友好关系,从而大大加强了边境城市的经济文化交流,也让宋辽两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上。
北宋初期,幽云十六州是宋辽两国争夺的焦点。宋太祖为夺取这一地区精心筹备多年,没来得及行动便匆匆离世。宋太宗怀着满腔热血两次北征,都失败而返。契丹人统治的辽国也十分重视这里,把幽州改为“燕京”,定为南京,作为国都上京的陪都,并建立了完备的官职。通过种种措施,辽国把幽州打造成了重要的桥头堡,以保证在与北宋的对峙中有主动权。
宋太宗时期,辽国在两次辽宋战争中都取得了胜利,这沉重地打击了宋太宗的雄心壮志,也震慑了朝中一部分官员。此时的宋朝国内形势也不容乐观,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占领川西大部,李继迁联合辽国一起反宋,使得宋太宗不得不开始把精力转移到国内。
他认为国家总会有内忧外患,外患影响的主要是边境,可以提前预防,而内忧很难及时发现,“若为内思,深为可怕,帝王合当用心于此”。于是他开始致力于对内镇压反动势力,中止了通过战争收回幽州十六州的计划,转为加强边关防御,变主动为被动。
但辽国却企图乘虚而入,因而不断加大进攻的频率。宋真宗即位后的公元1004年,由萧太后、辽圣宗挂帅的辽军打着收复失地的旗号,气势汹汹地南下,大举攻宋。辽军避开了宋军兵力雄厚的州县,绕道而行,一直攻到了位于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直接威胁到了北宋的都城东京汴梁。
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决定抵抗,并亲自出征。之后,寇准对宋军作了精密部署,使辽军困在澶州城下,进退维谷。辽军远离国土,二十万人马所需的粮草很快供给不足。
眼见局势对自己渐渐不利,辽国萧太后提出了议和。宋真宗收下使者送来的信后表示,凡是可以保证两国利益的事,都可以好好谈。但双方一边说着和谈的事,一边却战火不断。
当时,因为宋真宗赶到了澶州,象征皇帝权威的黄龙旗在澶州北门城楼上升起,宋军士气大振,每日“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一天,宋军抓住了一个辽军奸细,为了打击敌军士气,宋真宗下令砍了他的头,挂在城楼上。果然,宋军的欢呼声和城楼上满是鲜血的人头,让辽军的军心开始动摇了。
萧太后哪里能咽得下这口气?她马上派出数千名精兵,想给宋真宗一点颜色瞧瞧。宋真宗端坐在城楼上督战,命令士兵列阵迎敌。很快,士气高涨的宋军就击退了辽军。
然而,寇准心里清楚,要想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让两国长期免于战火,就只能走和谈这条路,让辽国对宋称臣。否则,辽国肯定不会安分太久。宋真宗则一心想要尽快结束战争,于是告诉前去谈判的使者曹利用,只要岁币不多于百万,辽国提出的任何条件都可以答应。
但是,曹利用出发之前,寇准悄悄地把他叫过去,一脸正色地告诉他:“虽然皇上给了你百万岁币的权利,但如果你超过三十万,我绝对不会饶过你!”曹利用告诉寇准,他会竭尽全力来减少岁币的数量。曹利用的谈判能力还是很不错的,他在辽军的营帐里与萧太后努力周旋,终于取得了和谈的成功,双方签署了澶渊之盟。
盟约规定:
“第一,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年纪较小的辽圣宗为弟,宋真宗为兄。
第二,划定白沟河为两国国界,两国同时撤军。辽国把遂城、瀛洲和莫州归还北宋。双方不得藏匿对方逃犯,国界两边的城墙要保持现状,不能再修筑新的城墙。
第三,北宋每年派人到雄州支付辽国“军旅之费”,共计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丝。
第四,两国边境开放市场,发展贸易。
这样的结果让做好了每年支付百万岁币打算的宋真宗非常高兴,他重重奖赏了曹利用。和谈终于成功了,宋真宗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他庆幸自己没有白白地冒着生命危险来前线走一趟,对军中立过功的将士大肆行赏一番后,他带着萧太后送来的一些御衣和辽国的特色美食,心满意足地回京城了,临行前他还反复交代,一定要让辽军也一起离开,免得节外生枝。
世人一般把澶渊之盟与屈辱联系在一起,因为北宋明明很有希望能打赢这场战争,却以提供岁币为代价向辽国求和,以盟约的形式承认辽国的合法地位。
关于澶渊之盟是不是一个屈辱性的条约,史学界看法不一。
首先,客观的看待一下,宋真宗御驾亲征,宋军士气高涨,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胜利都是不足以改变战局、影响有限的小胜利。宋真宗亲自挂帅并不是促使宋军得胜的主要因素,如果继续打下去并不见得对宋军有利。
另外还有一点,在过去长达二十五年的时间里,宋辽两国都是兵戎相见,但宋朝与辽国都是斗了一个旗鼓相当,没有分出什么胜负来。反而,战争带来的巨大的开销让双方都举步维艰,边境一带的人民更是深受其害,不但正常的农业活动被迫停止,曾经活跃的边境贸易也无法继续。
而两国签署盟约后,民众才恢复了正常生活。虽然盟约规定,宋朝每年要向辽国支付三十万岁币,但这些损失很快就能从边境贸易中挣回来。北宋宰相王旦形容当时的情况:“国家(指北宋)纳契丹和好以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赐遗(给辽国岁币),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这样的描述一点都不为过。宋朝后来变得非常富裕,也与边境安定有很大关系。因此从长远来看,宋朝签署澶渊之盟一点都没吃亏。对于辽国而言,澶渊之盟更是相当于天上掉金子的好事,岁币的魅力足以让辽国放弃开战的想法。
而后来辽宋边境贸易繁荣,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契丹族的文明进程。因此,辽宋两国在签订盟约后的一百多年里,一直友好共处,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争。综上所述,澶渊之盟对辽国和宋朝这两个具有竞争性的国家起到了制约作用,使二者在一定地域内、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平衡。但同时必须指出,北宋的化干戈为玉帛,也逃不了委曲求全的一面,也缺少了一个大国的风范。开了一个“小小妥协”的头,则完全可以为日后的丧权辱国作铺垫!
当引以为戒!每一次小小的妥协,当时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然而,越妥协就会越令他国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因为敌国是狼,所以喂不饱!
文章完
作者简介:
李晓伟,男,汉族。1982年6月22日生,黑龙江省佳木斯富锦市人,出生地,建三江管局。1998年,因理科成绩不好,遂辍学。仅为初中学历。于是开始自学之路。苦于受学历限制,现在尚未找到理想的工作。爱好有两个,一是美术(写意人物),二是历史(以研究帝王的政治、军事为主。不做任何考古之类!)。
满族文化网原创文章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