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大家:隔夜菜致癌?到底能不能吃?450个检测数据告诉你答案
今年64岁的王阿姨从年初开始就时常觉得腹部不适,直到5月因上腹疼痛不已才到医院就诊,谁知晴天霹雳,竟查出了胃癌。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家人为后续治疗焦头烂额时,老伴马大爷想到自己经常便秘、腹痛,于是在7月初也做了检查,结果被确诊为结肠癌。
夫妻相继患癌不全是巧合,医生表示可能与家庭长期吃剩饭剩菜的不良饮食习惯有关,隔夜菜中的亚硝酸盐增加了患癌风险。
隔夜菜致癌?这可吓坏不少人!隔夜菜到底还能不能吃?
一、隔夜菜中亚硝酸盐超标致癌?科学数据告诉你
· 亚硝酸盐有毒致癌?
亚硝酸盐引起中毒的毒理作用主要是使血液失去携带氧的能力,一次性摄入0.2至0.5g可引起急性中毒,摄入3g可致死。
亚硝酸盐本身并不致癌,但在胃酸作用下会与人体中的胺类物质反应生成致癌物质——亚硝胺。长期摄入亚硝胺可能引起食管癌、胃癌和大肠癌。
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食物中,但作为食品添加剂,国家严格限制添加,规定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残留量不超过30~70mg/kg,腌渍蔬菜残留量不超过20mg/kg。
· 30道菜、450个权威检测数据揭开真相
宁波市食检院曾用30道菜、450个检测数据,揭开了隔夜菜的谜团。
30道菜分为肉菜、半荤半素、素菜和凉拌菜4种,分别放置于4℃及25℃环境中,模拟家用冰箱和常温环境,并检测在不同放置时间后(0h、6h、12h、24h)所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和菌落总数。
数据来源:宁波市食检院
数据来源:宁波市食检院
从最终检测到的450个数据中可以看出,4℃下冷藏储存的隔夜菜,24h内亚硝酸盐含量基本不变,菌落总数的增量也非常小。
25℃下的隔夜菜,12h后叶菜类的亚硝酸盐含量明显上升,24h后肉类的变化不大,但蔬菜类的含量明显超标,达到100mg/kg以上,远超国家标准。并且,25℃下的菜肴在12h后菌落总数呈指数级增加。
综上所述,隔夜菜能不能吃跟储存条件和时间有关,在4℃下冷藏储存24 h的隔夜菜,亚硝酸盐含量依然远低于国家标准。
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在安全剂量内的隔夜菜,并不存在有毒、致癌风险,但还是少吃为好。
二、常吃隔夜菜,要先警惕这一种病!
与其担心亚硝酸盐,不如担心细菌污染问题。隔夜饭菜中滋生的细菌会损伤胃黏膜,引发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疾病。
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有胃酸低下或缺乏,这有利于硝酸盐还原菌的生存繁殖,促进胃内亚硝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导致胃癌风险提高[2]。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上皮固有腺体的萎缩,同时伴有肠腺上皮的化生或异型增生的一种慢性胃炎。
通俗来说,萎缩就像水土流失,胃黏膜变薄,分泌的消化酶、胃酸及黏液变少,消化吸收能力就下降了。
它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免疫、年龄、高盐及低维生素饮食等多种因素相关。
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多数患者出现上腹饱胀或疼痛、反酸、早饱、嗳气、厌食、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少部分患者出现消瘦、贫血症状。
三、慢性萎缩性胃炎离胃癌有多远?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肠型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WHO将其定义为胃癌前状态。
从萎缩性胃炎到胃癌,一共三步: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胃癌。
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必然的,只有极少部分萎缩性胃炎会真正发展成胃癌。
有些轻度萎缩性胃炎可以逆转,若出现中/重肠化或不典型增生,癌变机率就会增加,因此要及时规范治疗。
四、如何治疗,预防癌变?
目前针对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改善胃黏膜病变情况,定期监测,早诊断,早干预,阻断向胃癌的演变。
· 治疗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Hp)是萎缩性胃炎发生以及向肠化、癌变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治疗Hp后可以阻止炎症反应,延缓、阻断甚至部分逆转萎缩,降低癌症风险[3]。
按照我国Hp共识意见,治疗Hp推荐2种抗菌药物+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组成的四联疗法。在此基础上,针对耐药性上升,疗效不理想的情况,还会增加对黏膜有修复作用的康复新液联合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 健康饮食
远离烟酒,避免进食隔夜菜、霉变、腌熏制、煎炸、过咸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易消化、清淡的食物。保持三餐规律,同时适当补充叶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增强免疫力。
· 定期检查
为了预防癌变,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安排定期复查。通过复查掌握胃黏膜病变的进展情况,一旦出现变化,可以积极采取措施。同时建议40岁以上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定期做胃镜检查。
通过积极的正规治疗,很多萎缩性胃炎患者能痊愈,或者维持现状,不再恶性进展。所以患者不必过于担心,恐慌的心情反而会加重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