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故事——孤悬绝塞“镇西堡”
作者萤火虫
镇西堡镇位于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西北郊,铁岭县镇西堡镇南与铁岭市区隔辽河相望,西与铁煤集团相毗邻
据介绍,镇西堡的城墙早已拆除,遗址在此前的农村供销社与镇小学之间,城址南北墙长约300米、东西墙长约240米,北墙在镇小学的操场内,与同时期辽东多数的边堡一样,北墙的墙基中留有寺庙遗址。
附近的居民至今仍习惯
称西墙外为“西城下”,
称东城外为“东城下”。
战国汉时期——燕长城由镇西堡地区经过
2008年春季进行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在辽河南岸铁岭县阿吉镇村陈平烽火台的断壁上和附近耕地中,发现战国汉时期的泥质灰陶器残片和一处刀币窖藏,
有20余枚刀币均为燕国“明”刀币。
铁岭县阿吉镇红山嘴村提水站位于辽河西岸在附近遗址采集有细泥灰陶绳纹瓦和素面灰陶器残片,也同时采有夹砂红褐陶的鼎足、隔足、桥状耳等标本,据村民介绍,曾挖出过“像小刀一样的钱”,当为刀币。
镇西堡大台山遗址,位于铁岭县西北镇西堡镇北约5公里的大台山东坡上,采集有绳纹瓦残段,这里的大台山山顶,存一明代烽火台,
这座明烽台似应沿用早期烽火台遗迹而成。
镇西堡东山嘴遗址。
东山嘴遗址位于铁岭县镇西堡镇李家屯村与铁岭市结核医院之间一处南面临辽河的坡地采石场附近。
1986年,农民在此采石时发现有细泥绳纹陶盆,内装10余枚刀币,是一处战国汉时期的刀币窖藏。
此外,早年曾在镇西堡镇内征集一件传为当地出土的青铜戈,现藏铁岭博物馆内。
抚顺市博物馆原馆长肖景全先生认为,
战国燕长城从彰武进入沈阳市的新民北部地区,然后沿法库县的叶茂台、
铁岭镇西堡、铁岭龙首山,折南下,
过铁岭南境的懿路邱台,进入沈阳境内,
再大体沿沈抚交界南下。
铁岭县镇西堡镇西边不远处的大青墩台。大青又名大青堆子,
和阿吉陈平堡的南山烽火台一样,
是一座规模很大的烽火台,
近年这里也发现战国汉绳纹瓦残片,
应该也与古长城有关。
镇西堡地区位于辽河西岸,在唐辽金元时期的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游牧民族的放牧之地。留下的文化遗迹不多。
明初——建成镇西堡
关于明代镇西堡修建年代,有关专家考证应该为明英宗正统二年,也就是公元1437年。至于建成年代,《明史》中的《王翱传》中为我们进行了描述,
所以镇西堡的建成时间在明英宗正统二年到正统七年之间。
辽东长城在正统二年(1437年)就开始经营,正统七年(1442年)在辽东巡抚王翱的主持下,建成了辽东长城(辽东边墙)的河西段。
《辽东边墙》书中所说的“老边墙”。
这段长城,从老边墙公社门前通过,北至石佛寺,亦称十方寺大队(现沈北新区石佛寺村)。边墙为土筑,已成路堤。从石佛寺进入铁岭境内,至镇西堡公社北5公里,长城尚完整地存在。这里长城有内、外两墙,外墙底基宽7米,上宽3.5米,高2.2米。内墙高2米,底基宽4米。两墙之间,筑一沟堑。沟上口宽4米,深1.5米,在长城沿线中,传烽台尚存土基。长城向东北至兴隆台,再向东至开原境内庆云堡公社西部的新安关止。
这就是《全辽志·边防》条中记载的“障塞三十里,自铁岭平定堡起,北至庆云堡土墙一道。”
镇西堡附近辽东长城(辽东边墙)的走向
由开原三家子乡向南过辽河,长城又进入铁岭县的镇西堡境内,经过台山向西南延伸。此大台山为铁岭名山,相传济小棠就是在此山修炼成济小棠是否在此修炼姑且不论,但明长城在山上经过却是实实在在的长城墙体在山北侧过辽河后,在大台山的东北坡向山顶延伸,在山顶烽火台的西侧经过,在山的西南坡下山,向山西南的营盘村而去。现铁岭县在大台山开发了一些旅游项目,在山顶的烽火台上建了一个“天坛”,在天坛的南侧,建了“地坛”,山南坡的墙体也被开辟为上山的道路,改变了大台的原貌,对明长城墙体和附属的报警设施烽火台造成了做坏,实属可惜镇西堡这一段长城从大台山西南坡下来,经营盘村、过镇西堡西山岭至法库公路处交叉后向南,又过铁法铁路,这一段为土墙,均被开
辟为耕地,但墙与两侧高差明显,墙的遗迹清楚。从镇西堡西山向南,经三公台到东贝河村东,长城墙体被利用为乡镇公路,铺上了黑色路面。由此长城再向西南,经曾盛堡、高台子、药王庙、宋家泡,直到新台子镇的索龙岗前,墙体由于处于辽河的冲积平原,土地多被改造为水田,加上辽河水的冲击,墙体都已不存。索龙岗子到珠尔山一段,墙体保存较好,珠尔山作为这一带辽河东岸唯一的制高点,不但山顶上有高大的烽火台,墙体也不止一道,而是修筑了三道之多,到山顶的西部并为两道,然后分岔道直向山下的辽河岸边,一道在辽河东岸转而向南,经西小河口西,向沈阳境内而去。不过这段墙体因处于辽河岸边,已不存了。
为什么要在此地建设镇西堡呢?
辽河进入铁岭境内不远,河道向东急剧偏转,在铁岭区域内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弧。在明代,这个圆弧不仅使辽河以西的大片冲积平原处于无险可守的境地,还经常遭到游牧民族的劫掠,也使得铁岭卫在冬季辽河封冻之时,直接暴露在游牧民族的铁骑之下。
这块土地引起明王朝重视,镇西堡由此建立,并成为明军与游牧民族经常征战之地。
镇西堡
明置,属铁岭卫。即今辽宁铁岭县西北镇西堡镇。《方舆纪要》 卷37铁岭卫 “抚安堡” 条下: “镇西堡在卫西北辽河外,近堡有熊官儿屯。”
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开原图说》的作者冯瑗这样描述镇西堡:
“面俯辽水,背负平顶山,盖河套形胜地。而土更肥饶,军士颇裕,民附居者众,故虽越河外,而虏不敢轻犯。”
到了明朝中后期,镇西堡以西的地区,是属于以卜儿亥为头领的蒙古部族游牧地,卜儿亥部是兀良哈三卫的一个分支。
这个兀良哈三卫居地原在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与辽东相隔遥远。
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即公元1389年,设置了泰宁、朵颜、福余三卫,任命了各卫的指挥使、指挥同知,经过多年的争夺和基于各种主客观的复杂原因,兀良哈三卫逐渐南迁,并在明王朝初年,帮助明成祖朱棣取得“靖难之役”胜利的朵颜三卫。
经过多年变迁
他们并各自确立了自身在明辽东边塞外的大体位置。到了明朝晚期,则经常对辽东进行劫掠。
明代镇西堡——永安门
万历十四年,曾重修镇西堡城,并新刻城门门额,大书“永安门”,企求永世平安。
根据康熙本《铁岭县志》记载,镇西堡周围一里,设一南门。
门匾石额宽0.9米,高0.73米,
正中刻“永安门”三个大字,
右侧边缘处刻:
“万历十四年岁次丙戌吉旦立”十二个字。
石额现留存在铁岭市博物馆中。
当年重修的时候镇西堡位置应有偏移。
万历元年辽东都督佥事李成梁率师御之,增筑长边以严守
“自万历二十四年,参将王维贞战没之后,虏遂有轻视之心;至万历三十三年,西虏卜儿亥次子歼于此堡。连年报复迄无宁岁。
这里说的“长边”,就是大边,边墙。
“增筑”就是将边墙加高,加固,利于防守。
从万历元年开始蒙古朵颜三卫屡犯辽东,特别是万历二十四年参将王维贞阵亡之后,更加猖狂。
万历三十三年部落首领:西虏卜儿亥的次子率众犯边,被歼灭于镇西堡外。
于是连年报复,镇西堡迄无宁岁。
《开原图说.镇西堡》图解中,
镇西堡官兵负责沿边墩台共九个,其中有
“古城墩台”、“古城南空台”、
“古城北新台”、“古城北空台、
“北城北中空台”等。
《全辽志》中载有曾任兵部尚书的范聪撰写的《增建河东七堡记》。
由于战事频繁,镇西堡处于辽河以西:“孤悬绝塞”。如果有紧急情况,救援起来,不仅距离远,而且要先渡过辽河,非常危险。
所以兵部尚书的范聪奏请《增建河东七堡记》。
于是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当时的巡按御使张秋渠在这一地区增建了两座边堡。
一殷家庄窠堡(又称新添堡)。(现镇西堡镇心田堡村)
二曾迟堡(今名增盛堡)。辽宁铁岭县蔡牛镇下辖的行政村
镇西堡的右翼—殷家庄窠堡(今心田堡)
《辽宁古长城》中也称它为彭家湾堡。
由于新添堡建在彭家湾的殷家庄,
所以曾叫殷家庄窠堡,
到明万历年间就称作彭家湾堡或新添堡了。
《奉天通志》中的《铁岭全县图》在新添堡处标的是新田堡,
1985年出版的《铁岭县标准地名图》标的是心田堡。
殷家庄窠堡虽属后建之边堡,但军事配备上,力量不弱。设守堡官员,堡军五百九十二员。沿边墩台有平顶山台、镇远墩等九座,腹里台有新添台、五里墩等二十座。
一旦有警、铁岭卫可出兵,镇西堡与定远保可南北策应。足见新添堡与镇西堡确系铁岭卫城之屏障。至于殷家庄窠堡建筑规模,未见志书记载,估计增建的新添堡城周长也不能超过里。《开原图说》画有南门。
据《开原图说,殷家庄窠堡图》记载:“南至镇西堡十里,北至定远堡十五里,东至铁岭二十五里,四至大边三里。”大边是土壕墙
一道,本堡管辖十一里,“边外系蒙古额孙大等牧营地”。
《图说》在谈到殷家庄窠堡军事意义时说:“此堡在镇西堡北,与曾迟堡俱在辽河之外,皆极冲地;而此堡复当辽河入境处,近边多山先时虏骑出没无常,自建堡后,而彭家湾平定。”在军事防御上,如果说曾迟堡是镇堡的左翼,那殷家庄窠堡就是镇西堡的右翼。
镇西堡的左翼——曾迟堡
曾迟堡(今名曾盛堡或增盛堡)属铁岭卫西部边堡,在今铁岭县蔡牛镇增盛堡村。
据《开原图说曾迟堡图》记载,曾迟堡“大边长十五里,土壕墙一道。南至宋家泊堡三十里,北至镇西堡十五里,东至铁岭二十五里,西至大边一里。边外系蒙古卜儿亥营往来牧地”。关于大边,康熙本《铁岭县志有一段记载:“城西北二十五里大台山南有边壕,俗名老边。经心田堡即新添堡)、永安堡、镇西堡,增盛堡过辽河,历高台子、药王庙。
明置,属铁岭卫。即今辽宁铁岭县西二十里增盛堡。
《方舆纪要》 卷37铁岭卫 “宋家泊堡” 条下: “曹 (应为曾) 迟堡在宋家泊堡东北,其东北又有平定堡。”
《康熙本.铁岭县志》有记载:
“曾十堡城西二十五里堡城周围一里一门。”这一“门”系南门。
“曾十堡”即曾迟堡,《奉天通志》也是这样书写的。
在堡东南不远处,还有专门观察敌情的康显楼。这种楼,最初是建在砖砌城墙上的一种台子。它高于墙体,有的高一层,有的高两层。由于辽河流域边墙是土砌的,不能在它上面建敌台,于是就在边堡附近另建。它的建筑特点是台基高达一二丈,楼台二三层,中层空豁,四面箭窗,上层还环以垛口,内宿战卒几十人。既能观察敌情,又有守卫和攻击能力,
清改为曾十堡。
镇西堡——诸堡之首
镇西堡、殷家庄窼堡、曾盛堡位于辽河西岸,地理位置尤为重要,兵力居诸堡之首。
镇西堡在辽河套边堡中是重中之重,所以在军事指挥上设守堡官一员、把总二员外,又加派备御官一员。原额堡军除506员,后又加派左右哨军士992员,招募家丁50员。军队养马达到五百匹。
明代边堡小城,一般只派守堡官一员,堡军几百员。所以这里的“备御”、“把总”、“左右哨军士”都属于加派的。可见,铁岭卫对镇西堡的防御多么重视。
殷家庄窠堡虽属后建之边堡,但军事配备上,力量不弱。设守堡官员,堡军五百九十二员。沿边墩台有平顶山台、镇远墩等九座,腹里台有新添台、五里墩等二十座。一旦有警、铁岭卫可出兵,镇西堡与定远保可南北策应。足见新添堡与镇西堡确系铁岭卫城之屏障。
在军队配备上,曾迟堡设守堡官一员,堡墩楼台操守官军262员,堡南姜华屯可屯兵,辜家屯按伏,湾湖口墩通敌道路,铁岭城可为策应。
距镇西堡西北2.5公里有西营盘,
东北10公里有东营盘,均为当年屯兵之处,
东有养马堡为当年饲养军马之地。
现在养马堡北沟已经开辟新的景区——
满族人家风景区。
从明代开始,历经清,民国,伪满洲国,解放后一直都是养马的好地方。
敌人来犯的报警方式
据《开原图说》记载传报掳贼多分为7等:“数个至50为1等,放起火1枝;昼举烟1把,夜举火1把。…600至10000为7等,放起火7枝,昼夜举烟火7把,若万余上,火、烟不绝”。
传报入犯地点:
镇北、清阳、镇夷三堡为北路。北路入犯。昼扯黑旗1面,夜扯灯笼1个。
永宁、古城、庆云三堡为西北路。西北路入犯,昼扯黄旗面,夜扯灯笼2个。
滑认围
定远、殷家庄(心田堡)、镇西、曾迟四堡为西路。西路入犯,昼扯白旗1面,夜扯灯笼3个。
宋家泊、丁家泊、新城三堡为西南路。西南路入犯,昼扯红旗1面,夜扯灯笼4个。
威远、靖安、松山、柴河四堡为东路。东路入犯,昼扯蓝旗1面,夜扯灯笼5个。
令。
抚安、白家冲、三岔儿三堡为东南路。东南路入犯,昼扯绿面,夜扯灯笼6个。
烽火台与长城紧密结为一体,构成长城防御系统的基础。
镇西堡——发生的战争
公元1573年(万历元年)
辽东总兵李成梁西出铁岭,大败进犯镇西堡的蒙古兀良哈部,乘胜追击300余里(华)。
斩首捕虏凡五十七级,夺马二百七头。”
李成梁在辽东早期的军事活动的突出特点之一便是积极防御。
他在镇西堡曾应用了这一战术。
《万历武功录·速把亥列传》记载,明神宗万历元年,即公元1573年正月初二,“土蛮速把亥、炒花等犯铁岭,已帅八千余骑伏头林子”,情况十分危急。李成梁沉着应战,指挥若定,分别部署兵力至曾迟堡、平定堡、镇西堡,并亲自率军到彭家湾堡,布下天罗地网。“虏畏汉兵盛,复遁逃。我兵勇气益百倍,追亡逐北至雕背山(今调兵山)。忽大风从东北起,雨雪蔽面,贼乃弃旗鼓复奔入山,我兵斩首捕虏凡五十七级,夺马二百七头。”
镇西部官军成为满洲八旗
待到明万历四十七年,随着铁岭卫城被后金攻下,
镇西堡也就失去军事价值,逐渐荒凉了。
守堡的官军大部分加入了八旗。
清初——镇西堡地区成为皇庄,王庄
清初规定,皇子皇孙15岁,由宗人府奏请授以封爵,之后赏赐土地从内务府属官庄地亩中分拨,同时拨给牲丁、包衣人丁。一些王公在铁岭领封庄地。
其中和硕肃亲王、正蓝旗旗主豪格(皇太极长子)在铁岭县拥有庄地16226亩。
和硕承泽亲王硕塞(皇太极第5子),其长子博果铎袭爵后,改号和硕庄亲王。在奉天拥有大批庄园,仅铁岭县就有大靠山屯、本城果子园、牧羊坡、横道河子4处。
饶余郡王阿巴泰(努尔哈赤第7子)在铁岭、开原拥有庄园,隶正蓝旗,铁岭县张家窝棚、双树子均有其庄地。
庄地的大量典出,使原来的奴隶制关系上升为封建租佃关系主导形式。
铁岭的皇庄共12所,
其中粮庄8所,御果园4所,
主要是为清室提供农菜果蔬等皇室需要的贡品贡物。
皇庄隶盛京内务府,
粮庄隶会计司,
御果园隶掌仪司。
8所粮庄分别为:
官粮窖(今属银州区铁岭种畜场)、
小河口(今属新台子镇)、
蔡家坝(今属铁岭县蔡牛镇)、
蔡牛堡子(今铁岭县蔡牛镇)、
孙家泡(位于铁岭县镇西堡镇黄古洞西北)、红崖嘴(今属铁岭县蔡牛镇)、
景家荒地(今属调兵山市)、
后孤山子(今属调兵山市孤山子镇)。
4所御果园分别为:
果子园(位于铁岭城南帽峰山下)、
小红石(今属铁岭县平顶堡镇)、
梅家寨(今属开原市中固镇)、
马家寨(开原马家寨乡)。
顺治年间,设盛京官庄,由盛京户部管辖,庄头管理经营。
清代镇西堡——锡伯族的聚居地
清代为锡伯族南迁盛京柳条边内,
一部分锡伯人申请朝廷在镇西堡地区定居成为——锡伯聚居地,
流传有东北地区罕见的锡伯民歌
《银城安居歌》,
民间有满汉双文《锡伯瓜尔佳氏老谱》
1980年代,在镇西堡的锡伯族中发现了这首原生态老歌,并已经流传了300年。
此歌词中有:
“自从白山到银城得安居,
快乐生活从此过下去。
我们好骑射,银州北箭场,
经常习练武技,人马强。”
还有第二段或者第三段歌词已经失传。
简单几句,道出了部分锡伯族人在东北的迁徙历程和尚骑射的风俗。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杨久盛说:“这首民歌应是锡伯族移居铁岭地区之后不久产生的。”
清末民初的镇西堡地区
这一时期,铁岭的民族工商业与日本殖民地工商业并存。1904年以后,铁岭县大甸子、康平三家子、铁岭西营盘等地先后有6处煤矿被发现并投入开采。
镇西堡名人:刘尚清
刘尚清(1868—1946),字海泉,
1868年(清同治七年)生于今辽宁省(原奉天省)铁岭县镇西堡乡果子园村一个农家。兄弟三人,刘尚清居长。
其弟皆业农,独刘尚清读书走仕途路,飞黄腾达。
曾任东三省官银号总办、
东北大学校长、
中东路督办、奉天省长、
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内政部长、
国民政府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
安徽省主席、检察院副院长。
获颁一等警星勋章、胜利勋章。
任辅臣(1884-1918),字佐卿,汉族男
1884年4月出生于辽宁铁岭县镇西堡镇河夹心村,
祖籍山东省肥城市边院镇小任文村,
少年时曾就读于铁岭著名的银冈书院,
并先后在铁岭、沈阳、哈尔滨生活、学习和做工。
中国第一位布尔什维克。
参加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华工领袖;
苏俄红军“中国红鹰团”团长。
图为任辅臣早年(清)书写的一幅手迹。佐卿书“春水满四泽, 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 冬岭秀古松。 ”
现在的镇西堡
镇西堡镇位于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西北郊,南与市区隔辽河相望,西与铁煤集团相毗邻,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1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27万亩,共有16个行政村,总人口3.1万人。地理位置离城近,交通便利,境内有远近驰名的大台山,是中八仙纪晓堂出家的地方,具有旅游开发的巨大潜力,曾经全国最大的炕头发电厂——铁岭发电厂,就坐坐落在三台子村。
行政划分
镇西堡、后歪石砬子、前下塔子、东腰堡、东营盘、杜蒋窝棚、心田堡、东果子园、西果子园、泉眼沟、西营盘、晓兴屯、黄古洞、永安堡、房身、芦家窝棚、木厂、腰河夹子、三台子、养马堡、李家屯。
现在的镇西堡大力发展三大产业,实现“一牧一菜”的产业格局
1、畜牧业发展
镇西堡镇是远近闻名的奶牛大镇,被市认定为“奶牛第一乡”。截止到2005年6月末,全镇奶牛饲养量已经达到5300头,奶牛饲养小区4个,奶站3个,全镇日产鲜奶43吨,就畜牧业一项人均收入就达到900元,现已成为该镇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2、西甜瓜产业
西甜瓜是镇西堡镇的主导产业,主要分布在木厂、河夹心、养马堡等村,全镇种植面积有1.1万亩,木厂村的西甜瓜已经被注册为“甜甜”牌商标,并且打进外省、市市场。木厂村的西甜瓜已经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以后我们还要申报无公害产品认证,继续打造西甜瓜绿色产业基地。
3、旅游业开发
大台山是辽北的名山之一,位于该镇心田堡、西果、泉眼沟三个村交界处,海拔225.4米,方圆4.4平方公里,登上山顶,极目远望,南见银州龙首山,西眺铁法调兵山,北观辽河源远流长,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具有开发旅游业的巨大潜力。
4.美丽的满族人家是铁岭旅游特色景区
位于镇西堡镇养马堡村北沟,百年古梨园,满族民俗博物馆,八旗饭庄,八旗武馆,威远堡边门,神秘古洞,烽火台遗址,柳树妈妈,……让人流连忘返!
宅在家里防疫情,
爱铁岭,爱家乡!
期待山花烂漫时!
满族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