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族的索伦杆习俗从哪里来?
作者徐江伟
满洲族的前身是见诸古籍的“鸟夷”,因为他们有鸟祖观念,认定自己的祖先从乌鸦而来,祭祀乌鸦就是祭祀祖先。
古代满洲人家家户户堂前竖一根“ 索伦杆”以招引和享祭乌鸦。它有固定的式样,顶部是一个四方形锡斗,杆底部是神石,到祭天祭祖时候,在斗里放剁碎的猪内脏等物,让乌鸦来啄食。这种看似奇怪的习俗从何而来?
索伦杆也叫作祖宗杆、神杆、妈妈杆、得胜杆,满语也叫somo i moo。外出征战获胜后,必在此告祭天祖神灵。清代,北京故宫各大殿前都立有这样的杆子。
沈阳故宫清宁宫前的索伦杆
索伦之“索”应来自藏语,藏语把牙齿、獠牙叫作“so”(སོ་),后缀“-lun”为尊称读法。满洲语把部落联盟叫作“国伦”,属于同一种构词方式。蒙古语把牙齿叫作“soya”,词根一也。
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诏书中就提到,满洲先民用过的族名之一是“索伦”。沈约《宋书·索虏传》直接以“索虏”来指称鲜卑拓跋类游牧民族。
从遥远史前时代起,北方游牧民族就有了一个共同的艺术爱好,男子皆喜欢在脖子上挂一颗猛兽的獠牙,乃是勇士的象征。红山文化玉器中,有一种“勾云器”,其实是大小不一獠牙的结合体,应是部族国家军事联盟的象征物。
追溯索伦杆习俗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青藏高原上去,这不仅有一种古老文化的传播轨迹,也是满洲先民最初来源地的线索,他们可能原本是古羌之一种。
青藏高原上广泛存在的“邛笼”建筑,可能是索伦杆习俗的源头,这是一种用石块垒砌而成的四方形柱形建筑,如图:
青藏高原东缘若水流域特多这种高耸的石碉
这种石碉文化和遗迹遍布西藏及相邻的帕米尔高原,以嘉绒藏族世居之大金川、大渡河流域最为密集,称为“千碉之国”,其中有一个叫“梭坡”的地方,不到1平方公里范围内,矗立着82座石碉。
在西藏,最古老的石雕屹立在那里已有二千年之久。金川一个叫“马尔帮”古碉,高达49米,据说是现存最高的石碉,称为“天擎之碉宗”(གནམ་འདེགས་ཀྱི་མཁར་རྫོང་། )。
这种高耸的石碉就是用来祭祀乌鸦的,因为乌鸦是原始苯教之具象。高大的石雕是部族国家存在的象征,也是部族的祭祀中心。势力越是强大的部族就会把石碉建得越高、越坚固。
嘉绒藏族有祖先卵生的故事,古代他们修筑这种石碉就用来敬拜祖先之鸟。此鸟也叫“琼鸟”,而“邛笼”意为“琼鸟的神殿”。
乌鸦是天祖的形象,邛笼之“邛”(qióng)就指乌鸦,这也体现在了“邛”的造字方式中,它是会意字,由表示沟通天地的“工”和表示都邑的“阝”组成。这“工”多见于金文族徽,原本就指天地神灵,同时也指能传达天神旨意的大巫师,与现代词汇“工人”毫无关系。
关于索伦杆的起源,满洲人自己有许多说法,福格《听雨丛谈》卷一说:“当日,军行无定居,每祭天地,则竖一杆为神凭依,后世因之不敢易。”魏毓兰《龙城旧闻》第72页言:“立杆祀天也,以高为贵,取其上与天通。”由此可见,立索罗杆祭祀乌鸦,与古羌人建邛笼祭祀琼鸟,完全是同一种宗教理念,同一种思维方式的产物,那么,两者之间必然存在某种渊源关系。
在地理上,满洲故地与青藏高原隔着一个黄土高原,但在语言的腔调特征上,满洲语其实比蒙古语更接近藏语,满洲语与藏语之间大约有50%的词汇具有明显的同源性。
笔者在《青藏高原与东方文明的起源》书中已经指出,从鲜卑拓跋到契丹黑国,他们的迁徙原点都在青藏高原上,女直先民当然也有可能沿着同一条路径迁徙而去的。
古代藏族和满洲族都有聚族而居,建山寨或山城固守的习俗。藏族属于游牧民族,但其社会中始终存在农耕的成分,满洲人也一样,他们主要以游猎为生,但迁徙不太频繁,含有一些农耕成分,即带有一点定居民族的色彩。相比之下,古代蒙古人的社会几乎没有农耕成分,是纯粹的游牧民族。古代满洲人以“噶栅”(gasa)——“穆昆”(mukun)——“国伦”(gurun)层层隶属,这种社会结构与藏人最是相似。
直到吐蕃时代,这个“索伦”仍是藏地军官的名号,大多出现在边防系统上,是前线军官的称号。此外,满洲语把王子叫“贝勒”,吐蕃社会也有这样的名号,如有大将叫“韦赞桑贝勒”;努尔哈赤也姓“佟”,与羌藏人的“董”姓之间存在明显的同源性,在藏语是对部族首领或千户长的尊称。
苯教中有一种叫“赞”的狂暴神灵,部族军事首领叫“赞普”。满族中有姓氏叫“阿克占”,满语意为“天雷”,放在藏语里就是“白赞”或“天赞”的意思,这些都不会只是偶然巧合。
可以想见,作为古羌之一种的女直先民,在离开青藏高原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苯教特有的鸟祖观念和乌鸦崇拜习俗,但在漫长的迁徙路途上,他们无法把高耸的“邛笼”也带上,带走的只是宗教理念,迁徙中最可行的办法是竖一根木杆来代替,以方形锡斗来象征方形石碉,最后就形成了“索伦杆”习俗。
笔者作这样的推测还另有依据。朝阳市博物馆研究馆员周亚利,她在论文《慕容鲜卑溯源》(发表于《中国地名》2008年第5期)中,依据大量史料和考古发现指出,东北地区的梯形墓葬俗来自青藏。她还提出了“慕容西来说”,认为在辽宁朝阳一带建立前燕、后燕、北燕的鲜卑“慕容氏”来自西北甘青地区。也就是说,汉代末年从朝阳地区西迁至甘青,成为“群羌之首”,建立了吐谷浑政权的鲜卑慕容氏,他们其实是一种重返故土的行为。
她还考证指出,东北青铜文化“夏家店文化”的源头不在东北,也是在甘青,特别是夏家店上层文化,特征与甘青地区的 齐家文化相同,只是年代稍后。下辽河流域青铜文化中常见的梯形墓室,梯形木棺,墓葬中死者双手置于胸前或头前的葬俗,在齐家文化中都能见到。墓葬中出土的陶器,无论制陶风格,还是器物本身,都能在齐家文化中找到雏形。夏家店上层文化中发现的蚌璧,与齐家文化蚌璧非常接近,发现的低尖弧背环首铜刀,在齐家文化中也能找到。
周亚利说,相距遥远的齐家文化直接影响了下辽河流域的青铜文化,种种迹象表明,在齐家文化晚期,一部分人曾长途跋涉迁徙到了下辽河流域,在吸收当地一些文化因素后,形成了下辽河流域的青铜文化。她认为,鲜卑原本应该是西部民族中的一支,齐家文化晚期来到下辽河流域,而后向南推进到达西拉木伦河及大凌河流域,融入当地民族之后形成东胡族群。
所有这些,都在佐证满洲“索伦杆”习俗的来源,说它是从青藏高原上的“邛笼”演变而来,这个推测是能够成立的!
满族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