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馅儿的青团最好吃?
▲春天到啦,吃!青!团!啦!
没有青团的春天不完整
如果只能选一样食物代表春天,那必须是青团。
外披春绿、内裹香甜,以莹润如玉之相,从一众糕点中脱颖而出,引得无数吃货”芳心暗许”,甚至连原本鲜识青团的北方人,也在春日时节“唇唇欲动”。一团春绿过大江的青团,在万物复苏时节,于是格外地魅力四射。
青团,是春天的灵魂
“捣青草为汁,和粉做团,色如碧玉”,青团的青是怎么来的,青团的颜值有多高,清朝老饕袁枚,很早就在《随园食单》里给出了答案。与今人一样,清朝人也乐意为这种食物买单,“青团黄粽争相买,挖出荷包尽白钱”。
▲当莹润的青团,遇到同样莹润的瓷器,春天就变得典雅起来。
青团虽有“清明团子”、“清明粿”之名,但最初的时候,清明只是廿四节气中一个普通节气,与青团并无瓜葛。与青团有关系的,是一个叫做寒食节的节日。
寒食节大约在清明前一两日,古时每年此时,都会有一个隆重的“改火”仪式,简单来讲,即在寒食节前,将“旧火”熄灭,清明时再点燃“新火”,新旧交替之间,有几天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青团就这样出现了。时至今日,它摇身一变,成为年轻一代人眼中的“春日灵魂美食”。
▲豆沙馅儿的青团,是永不过时的经典
在百花齐放的时节,来一场“百团大战”
当春回大地、临近清明时,南方地区的人们,便摘来新长的艾草或鼠麴(qū)草等,捣汁加入糯米粉做皮,依不同地域、不同口味,加入不同的馅,做成不同的令人垂涎欲滴的青团。那么,到底哪里的青团最好吃?
华南地区,青团也“南”
想要在两广美食界搏得一席之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犯“南”的青团,于是改头换面、隐姓埋名,化身为“艾粑”和“艾粄”。
▲广西桂林的艾粑,当地人喝油茶,都喜欢配着它。
艾粑,是广西版的青团。每年清明前后,山间田头艾草茂盛,采回家放入锅中加碱煮得青黝黝的,捞出后在凉水中泡12个小时,去其苦味。浸泡过后,挤去水分剁碎,放入锅中炒一炒提香,再和糯米粉、白糖和成面团,包入芝麻或花生馅后揉制成圆球形再略微压扁,放在柚子叶、芭蕉叶上蒸熟即可食用。
煮艾草,是制作艾粑的一个关键步骤,煮的时间不能长也不能短,长则太过,短则不够,煮到艾草用手轻轻一捏就能断掉才算合格。而且,煮的过程中,一定不能盖锅盖,否则艾草会发黄,做出来的可能是“黄绿团”而不是青团了。
▲在广东中西部的云浮,青团也被称为“艾糍”,蒸制之前,会在上面压上花纹。
艾粄,是广东版的青团。粄,是客家话里对各类糯米、粘米糕点的通称。客家人原是古时中原地区的汉人,他们较好地保持了古老的习俗,在清明节前后,会做多种粄,名之“清明粄”,艾粄只是最常见的一种清明粄。艾粄之外,还有用鼠麴草做的田艾粄、苎麻叶子制作的苎叶粄。客家人做粄,一般会将其压为扁形,口味以甜为主。
▲猜猜颜值这么高的艾粿,是哪里的?
由于客家人分布较广,两广之外,福建、江西等地亦多有居者。千百年来,不同区域的客家人,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俗,体现在“青团”上,便是不同的称呼:粤东及台湾地区,称为艾粄;而闽南和潮汕地区,称为艾粿;至于粤北及江西地区的客家人,则干脆称之为艾米果。不同的称呼之下,口味和做法也产生了差异,甜的、咸的;蒸的、炸的……值得一提的是,青团在福建福州,还有菠萝稞、棉菜馍糍之名。
所幸,万变不离其宗,青团始终与春天、清明联系在一起,也为吃货们保留了一份古老的美味。
▲蒸,永远是保持食材原味的最佳烹饪方式。蒸出来的春天,就是那么清新。
西南地区:撒子青团?馍馍算得不?
到了西南地区,青团就变得有点“狠起来连自己都怕”了。
比如,成都人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糯米粉换成面粉,裹上艾草,做成艾蒿馍馍,还要用竹签穿起来,炸着吃,喜欢吃辣的,可以往上面撒辣椒面——当纵横中国南方千百年的青团,遇到爱吃面、爱吃串串的成都人,电光火石的较量里,是八个稳稳的大字: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艾蒿馍馍,是四川人对面食“最后的倔强“。
四川隔壁,贵州人也吃青团,当地叫做清明粑。
贵州清明粑,并非以清明节气、节日而名,而是以其制作原料清明菜而名。清明菜,实际上是鼠麴草的嫩叶,采回来与糯米粉混在一起,包上由野菜、榨菜、腊肉丁炒成的馅料,蒸熟后即可食用。也有在锅中放少许猪油,微火煎至两面微黄食用的,香脆清甜,非常可口。早先的时候,清明粑有做成月牙形的,现在形式多种多样,馅料也变得纷芜繁杂。
▲馅料里都有啥,只有尝一口才能确切地知道。
这种由清明菜制作的清明粑,并不为贵州所独有,湖南西部地区,因为与贵州接壤,在古代时曾与黔东南同属于五溪地区,故而也有贵州同款清明粿。幸亏诗仙李白痴心美酒而非美食,否则当年“闻道龙标过五溪”,一定会让王昌龄快递几个清明粿尝尝。
江南,长得美吃起来更美
2016年,上海老字号杏花楼,以一款咸蛋黄肉松馅儿的青团,诱得上海市民疯狂打 call,心甘情愿为它排队6小时,一时风头无二,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这些年,上海还陆续推出鸡丝培根、奶香紫薯肉松、草莓酸奶、奶黄椰蓉等馅儿的青团……这也就罢了,他们甚至“丧心病狂”,将本帮菜腌笃鲜也塞进了青团圆滚滚的肚子里。简直是太过(好)分(吃)了!
▲肉松馅儿的青团,好想一口气连吃30个,然后打一个春天的饱嗝儿~
今年,即使情况特殊,也不能阻挡上海一些老字号的“青团创新步伐”,推出了黄油腰果青团等,为这个别样的春天增色添味。
实际上,青团真正被叫做“青团”,基本是在上海和宁波一带,位于这两地之间的杭州,则称之为清明团子;再往浙江南部,绍兴对于青团,似乎格外喜爱,也给它起了更多的名字:青青裹、青圆子、青麻糍等;而靠海的台州,送给青团的,是一个举国上下独一无二的名字——青餣;台州西南部,善作生意的温州人,大概是对金银饼情有独钟,青团于是化身“清明饼”,只有在江苏宜兴、江西上饶这些典型的江南地区,青团才被赋予了一些诗意,分别叫做青团子、清明果。
▲无论叫什么,无论什么馅儿的,青团都是春天的网红。
精致的江南人,为啥要给青团起这么多名字?也许,答案就藏在不同区域青团的做法里。
在浙江,各地区的青团,有很强的地域特性:温州人蒸青团,会在下面垫柚子叶;台州人做青团,会留一个小尾巴;衢州人做青团,会包咸菜、笋丁甚至辣椒,还有部分地区,将青团做成饺子状,谓之“清明饺”,让人耳目一新……
豆沙和肉松口味,在江浙一带,是怎么选都不会错的经典味道,豆沙绵软、肉松细腻,谁会不爱这样的小清新呢?
传统馅料也好,网红味道也罢,青团承载的是对家乡味道的思念,也是四季变化在生活中的映射。在不能出门的日子里,没有什么比餐桌上的青团,更能令人感受盎然的春意。
青团是春天的礼物
错过就要再等一年
不管身在哪里
希望这一口来自春天的青团
都能带给你春天的温暖希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