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设计者究竟为何人
博览荟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含有古建筑9000余间。这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古建筑以雄伟的外观、绚丽的色彩、严谨的形制、有序的构架、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丰富的历史而称著于世。那么,紫禁城的设计者是谁呢?
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刘基(字伯温)是紫禁城的最初规划者。《明史》卷六十八有明确记载,紫禁城初建后的宫殿规制与南京皇宫基本相同,且比后者高大壮丽。由此可知,北京紫禁城的建筑布局及样式是以南京明故宫为蓝本设计规划的,而明故宫的规划者则是刘基,他是明洪武帝朱元璋的谋臣。
据《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记载,早在明朝建立的两年前,朱元璋认为南京旧城离钟山太远,灵气不足,而对旧城改造需要大量的民房拆迁,影响民众生活,因而命刘基在钟山的南面规划新的皇宫。刘基对皇城的规划按照古代“天人合一”的星象布局理念来进行,中轴线上的前朝建筑有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内廷建筑有乾清、坤宁二宫,而在前朝宫殿的东西两侧有文华殿、武英殿,在后二宫的东西两侧有东西六宫。而上述建筑布局理念、形式与北京紫禁城宫殿布局完全一致。
我们以紫禁城前朝建筑为例具体说明南京明故宫与北京紫禁城的建筑相似性。从平面布局和建筑命名来看,二者的中轴线建筑由南往北依次均为午门、奉天门(北京紫禁城的奉天门在清代改名为太和门)、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而在三大殿两侧对称布置着文楼和武楼(北京紫禁城的文楼在清代改名为体仁阁,武楼在清代改名为弘义阁),午门和奉天门之间,两张照片均有着平面为弓形的内金水河,弓形最突出位置均位于中轴线上。从建筑造型来看,两张照片显示的建筑外观几乎完全相同:立于高高城台之上的午门,其外形犹如展翅的孔雀;矗立在开阔广场上的奉天门,与两侧的庑房形成紫禁城内首道屏障;而三大殿均坐落于三层高高台基之上,太和殿的重檐庑殿屋顶样式、中和殿的单檐攒尖屋顶样式、保和殿的重檐歇山屋顶样式高低错落有致,立面曲线优美,形成紫禁城内造型最为磅礴大气的建筑组合体。
此外,现存南京明故宫部分建筑遗址,如午门、内金水河、东华门等,其名称、布局和造型与北京紫禁城对应的建筑亦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由上可知,北京紫禁城的规划与设计,是以刘基对南京明故宫的规划建造为参照的,因而可以认为,刘基是北京紫禁城的最初、最主要规划者。
江苏泰州人陈珪则是紫禁城营建的总规划师和总负责人。朱棣在北京当燕王时,陈珪为其部将。据《明史》记载,建文元年朱棣在南京发动靖难之役,以夺取皇位;陈珪随其南下,立下汉马功劳,位居功臣第四位,封爵泰宁侯。另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帝朱棣于四年下令营建紫禁城,认为时年71岁的陈珪具有很强的管理和规划能力,命其为总负责人和总规划师。从紫禁城备料到正式开工的十几年间,陈珪始终官职未变,即为泰宁侯,且始终没有离开北京。这在明代重臣中非常少见,其主要原因,与陈珪任紫禁城营建总负责人相关。
紫禁城的营建过程中,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人物,如木工出身的蔡信、瓦工出身的杨青、石工出身的陆祥等,他们对紫禁城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据地方志《重修毗陵志》卷二十四记载,江苏常州武进人蔡信从小学习木工技艺,在明永乐年间参与了紫禁城的营建,负责管理各个施工工种。蔡信还巧妙地运用运筹学原理,将挖护城河和西太液池的泥运到了紫禁城的北面,堆成了一座52米的土山,称为“镇山”,也就是今天的景山。
此外,网上有传言蒯祥为紫禁城设计者的说法,这是不正确的。蒯祥为吴县香山(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人,出生于明洪武三十年,自幼跟随父亲蒯福学习木工技术。据明代史料《皇明纪略》记载,蒯祥于明永乐年间被召入北京,参与营建紫禁城,具有很强的绘图能力,所绘制的宫殿、楼阁、游廊等建筑都能够受到施工组织者的赞赏。从记载的时间点来看,蒯祥参与营建紫禁城年龄只有20岁出头,在建筑规划、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方面经验尚欠缺,因而担任总负责人或者总规划师的可能性很小。另据清初史学家褚人获所著《坚瓠集》记载:永乐年间紫禁城营建之初,蒯祥随父亲蒯福进京参与营建紫禁城,蒯福为木工头;后因蒯福年事已高,改由蒯祥接任。由此可知,蒯祥在当时的职位只是木工首领而已。
综上所述,紫禁城的设计规划并非一个人的成果,而是古代哲匠集体智慧的的结晶,并从中反映出我国古代优秀的建筑规划、设计和管理技术。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