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颜汪氏来双城的第一人
七成额来双城二百年,后代枝繁叶茂,证明一个古训:人挪活!
“人挪活、树挪死”,这是古训。细品一下,其内在的道理是,人一旦选择背井离乡,走出去另辟生机时,就会卸下所有的包袱,克服阻碍,义无反顾的往前走,去进取,去创造适合自己的好日子,或是生存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人也会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道光二年, 原籍地在岫岩的满族汪氏第六世人七成额,带着他的几个儿子,由岫岩老家来到双城堡屯垦。七成额 ,一名七成厄,名宏德,字秉元,育五子。“康德”九年版《汪氏族谱》中记载,他是在道光二年移住双城堡的。另一本约成书于道光年间的抄本《汪氏族谱》中记载说:“医道成名,搬住双城堡。道光十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卒于双城堡,享年八十四岁。”
医道成名,寿八十四岁,在当时算是高寿之人。也就是说,在七成额离开岫岩老家时,已经是一位七十四岁的老人,已经是“年已逾岁不能耕作者”之列。按清廷规定,去屯丁的旗人年龄不能超过五十岁。推测,七成额来双城是以儿子的名义顶丁的。看一下当时的记载可知:“岫岩镶黄旗恩特佐领下二起屯丁青山年五十五岁;金州镶黄旗双顶佐领下西力布年五十四岁;正黄旗色冷敦佐领下依拉住年五十六岁;镶白旗付连佐领下双顶年六十四岁,达伶阿年五十一岁。以上年已逾岁屯丁共三十五名。”注意,这是因年逾岁被退回籍地的裁汰之人。
来的原因是赶上了好政策。因清廷有感于八旗丁口,生计日繁,不堪重负的现实,遂于乾隆二年(1737年)制订了一个大规模的“徙户开屯”的国策。即堪阿勒楚喀(阿城)、双城堡之地“沃野千里,地广人稀,宜于耕种”的屯垦国策。在阿勒楚喀(阿城)地域试点运行后,效果不错,于是清廷又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 ),正式将双城堡列为京旗屯垦区域。“该地在拉林河西北,横130里,纵70余里,肥沃宜耕。”
来看一下吉林将军富俊拟就的《双城堡移驻京旗章程》奏折内容:“请发吉林闲散旗人一千名为屯丁,每丁给银二十五两、籽种二石,官置牛具。人给荒地三十垧:垦种二十垧,留荒十垧。四年征粮,每垧一石。十年后移驻京旗,人给熟地十五垧,荒五垧,余十垧荒、熟各半,给原驻屯丁为恒产,免征其租。”待遇可谓优沃。道光元年(1821年),富俊又上疏陈《吉林屯田移驻京旗闲散章程》,内容是:“三屯开垦九万数千垧,已著成效,可移驻京旗三千户。清自道光四年始,每岁移驻二百户,给资装车马,分起送屯,官给房屋牛具。”
给地、给耕种牛马、给种子、给安家费,还给盖房子,这样的好事,对于生活已显困顿的盛京旗丁来说,可谓是天上掉下来的一桩好事。于是“盛京旗丁,视为乐土,纷纷请呈,愿往垦种。”盛京旗丁,包括当时在岫岩地区驻防的汪氏先祖。岫岩多山,山高且峻,耕地不足。于是在道光二年,七成额率然携子入迁双城堡,成为汪氏一族迁居双城堡的第一人。据说,在当时七成额是“顶丁”入迁。顶丁的意思,是说有不愿迁去的旗丁,或是嫌塞北地域寒冷,或是穷死不挪窝,或是嫌人势孤单。总之,七成额看到机会了,你们不去,我去!
不得不说,从事医生职业的人,从古至今,都是精英。其头脑和思维方式,绝对是优于常人。七成额是一名中医。在七成额后人发的一张家传医书的图片中,笔者认得一本名叫《寿世保元》的书,这是明代大医龚廷贤写的。说起来,在那个年代,能读起医书的人家也是不多。七成额的父亲名叫靠山,乾隆四十五年正月初八日卒,享年六十六岁,据传经商。显然家道殷实。七成额是其次子。靠山系后裔众多,约有千人之众,大都在岫岩、双城生活居住。
嘉庆七年正月,七成额辅佐族弟永升额修成《汪氏族谱》一书。以此为节点推算一下,嘉庆帝在位二十八年,七成额卒于道光十二年,寿八十四岁。那么,修谱时七成额的年龄应该在五十岁左右,与永升额年龄相差约十五岁左右。永升额是在三十八岁时咳血而逝的,其实就是死于肺结核病。以此算来,永升额在完成《汪氏族谱》一书后不久就去世了。二人于汪氏一族贡献巨大,有了《汪氏族谱》一书,才使得今天的汪氏族人,有了相互认知和传承的依据。
以七成额为代表,此后,在近二百年的时间里,汪氏各支系族人自岫岩去双城堡、甚至以远地区的,代不乏人。从发展的眼光看,这些后人的生计繁衍以及生活方面,都很不错。
汪学松
2020.3.20沈阳
满族文化网